第一百七十八章 正奇

九月中,楚國君臣終於做出了最終的決定,由楚王親帥王師親抵邾城沿河築壘防禦,令尹居於楚都調配後勤補給。

大司馬疾奔方城招方城、魯陽、許之兵,進駐陳蔡,威脅泗上,以期以後世之圍魏救趙之策迫使墨家回援。

遣派使者出秦、魏、韓、齊以約諸侯相救,賄以城邑絕不吝嗇。

這一次楚國群臣都吸取了當年吳楚之戰的經驗教訓,吳楚之戰中左司馬面對吳軍,建議自己去搬方城之兵,繞到側後斷其後路,讓令尹在正面頂住不要輕舉妄動。

其結果眾所周知,為了爭攻令尹不守先攻,被伍子胥大敗,楚國差點亡國。

這一次面對墨家的攻擊,楚國貴族心裏還是清楚的,真要是敗給了墨家,那可真是要亡國滅種了,這是關乎到自己家族子孫的事,已經不存在爭攻與否的問題了。

這是楚國現在唯一能用的手段。

指望著方城等地集結兵力南下支援,要比方城魯陽許等地的士卒奔赴陳蔡聯絡諸侯威脅側翼花費的時間更長。

與此同時,秋雨期已過,墨家主力也開始沿江而上,前鋒已抵浠水,並在浠水東岸築造城寨。

這裏情況復雜,還有不少不服楚人的巴人,當年楚王滅了一支巴蠻之後,將一部分巴人驅趕強制遷徙到大別山區,這些巴人便在浠水上遊活動,當地封君也會派人去往巴人聚居之地捕捉奴隸。

浠水過江,便是楚國重要的銅礦區大冶山,礦區又是各種暴動很多的地方,向來如此。

在此地的鄂君、邾公等,也在浠水以西的巴水築壘紮營,兩軍紮營處最遠相距三十裏。

自浠水到巴水一直到邾城所在的這段江水,九曲十八折,因為沖刷的沙洲效果,這裏並不適合水戰。

待墨家主力抵達浠水之後,沿河築壘紮寨,因為避開了汛期,所以江面變得很窄。

解懸軍於浠水入江口修築了堡壘,配屬以銅炮監控江面,又遣派一旅入住沙洲之上,同樣紮寨,控制水面。

楚軍主力在巴水以西紮營,但要防備的並不只是巴水以東。

墨家善於繞後、偷襲、穿插、包抄,這在對齊一戰中有所展現,所以楚人不得不防。

巴水非是天險,然如果想要突破,首先就要選擇長江水戰獲勝,然而在這裏楚國小船居多,單論數量並不低於墨家的舟師,尤其是墨家舟師的大樓船並不適合在這裏作戰,而且這裏水流湍急,楚人又在上遊,所以優勢極大。

巴水向北,則是山區,那裏有關隘,也非是輕易可以突破的。但墨家已經盡占淮南,墨家的援兵還有不少,楚王楚臣擔心墨家會繞後,所以讓申公領軍駐紮在鳩茲國,以防側翼。

鳩茲國,淮夷之後裔小國,因為地處偏僻又在大別山區,是以楚國並沒有滅而置縣。再加上當地還有遷徙的巴人等無水蠻,所以這個淮夷小國也就可以存在,此時正是鳥不拉屎的地方。

但如果解懸軍遣軍北上鳩茲國,就可以從側面繞開楚國的巴水防線,是以不得不防。

長江南岸,又有楚國的大冶山銅礦,又是鄂君的封地所在,所以也必須要防禦。這對楚王而言可以不防,但對鄂君而言還是要守。

楚國調動的人力軍力雖多,但因為處處要守,在正面對抗的只有大約五萬野戰之師,還有大量征召的農兵、民夫,輜重等。

時代變了,以往那種兩軍約戰車戰半日決勝負的時代過去,這種借助城邑山川死守的戰爭模式已然出現。數量遠超春秋時候的軍隊數量、寬大到幾十裏的戰略陣線,這些楚國還並不熟悉。

九月末,雙方已經修築好了營壘,主力也已經陸續到達,一些小規模的戰鬥爆發。

十月初,楚人再度征發民夫,加固防線,運送糧食。

解懸軍也開始在兩河之間的一些山峰處修築營寨,並且開始修繕運送銅炮的道路,輕騎兵控制兩河之間的平原,驅趕楚國斥候。

舟師嘗試靠近巴水,雙方爆發了一些小規模的戰鬥,互相試探,楚軍舟師主力雲集。

浠水大營中,軍事會議再度召開。

本來最為穩妥的戰術是等待奇兵入襄陽,會和南鄭、雲夢之師,等待南海破臨武之後沿湘江而下,從而形成十面埋伏的大勢而獲勝。

但六指卻從斥候的偵察情況中構想了另一種或許可以打成一場殲滅戰的會戰戰術。

墨家的舟師事關整個江淮後勤,所以擊敗了越國水師之後,能不用舟師決戰就盡量避免,能用陸軍解決的就用陸軍解決。

一旦舟師失敗,後勤被切,楚人不但可以順江而下,更可以聯絡越人。

墨家不是沒有防備這一點,所以才在彭澤、安慶等地部署鐵炮築造炮台,為的就是防備一旦舟師失敗楚國水師切斷長江,那麽越國這顆因為水師全滅而等同於不存在的後方威脅就活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