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正奇(第2/2頁)

而且在這裏進行舟師決戰的話,對於墨家極為不利。一則是水流湍急,墨家處在下遊;二則是風向正是金風,風力也對墨家不利。

如果舟師能夠戰勝楚人舟師,那麽楚王和一眾貴族構建的巴水防線便可一鼓而下。

但若失敗,意味著墨家放棄了制水權,必須要退到鄱陽湖以東才能堪堪站穩腳跟保證後勤補給。

可若是依靠陸軍,巴水不是護城河,不是那麽容易強渡的,而且還要防備楚國舟師的支援。

偏偏解懸軍其實已經算是強弩之末,距離後方太遠,經不起損失太大的戰鬥,還要為將來分兵到淮南留一手。

再加上用兵之道正奇相合,六指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南鄭、雲夢和那支奇兵身上。

就在雙方都將目光盯在巴水和浠水之間的時候,六指卻把目光投向了江南。

浠水沙洲上,墨家借助汛期結束的機會已經在沙洲上部署了炮台,可以說控制了浠水之下的長江。

過了江不過幾十裏,便是大冶山銅礦,那裏墨家熟的很,一個是泗上本來就有不少逃過去的礦工,二就是墨家弄得一些挖礦采礦的機械在大冶山逐漸被采用。

雖然這是楚國的,但楚國又欠著墨家的錢需要銅來支付、墨家又需要大量的銅,是故並不妨礙墨家幫著楚國改進大冶山的挖掘冶煉技術。

如果可以,墨家只需要一旅之師就能控制大冶山銅礦,這種人群聚集的工礦地,簡直是墨家學說傳播發展的溫床,就像是濃密毛發對於虱子一樣,比起那些分散的農夫和對農夫的利益有一定損害的學說,這裏自然是墨家宣講的重災區。

大冶山以北,就是楚國江南重鎮鄂地,那是鄂君的封邑,並沒有太多人守衛。

過了鄂城,便是一大片的沼澤地,這也是楚國之所以沒有在江南布防的原因,墨家就算拿下了鄂地,也繞不開那片湖澤區,那裏與大澤雲夢相連,波濤浩渺,不下於海,而墨家的舟師又不可能長翅膀從江中繞開楚人飛入大澤之中。

然而斥候回報說,在巴水入江口以上十裏的地方,長江在那裏也有一個巨大的彎折,而且因為彎折的緣故,也在那裏有一座沙洲。

沙洲將長江水道分為了南北兩側,如今枯水之時,南側的寬度只有四百余步、北側的寬度只有二百余步。

六指幾乎是一下子就找到了楚國的命門所在,就是西邊幾十裏外的那座沙洲。

既然舟師是寶貝疙瘩不能失敗,那麽要擊敗楚國的舟師,為什麽一定要用船呢?

誰說陸軍就不能殲滅水師?

若將主力前出,以兩河之間的那幾座山為築壘大營,主力直抵巴水東岸,在東岸部署炮兵,營造舟梁。

如果楚人主力選擇渡河野戰,雖然這基本不可能,但即便渡河野戰楚人也不可能獲勝。

如果楚人主力繼續學烏龜所在巴水以西,沿河築壘等待半渡而擊,那麽解懸軍主力就可以在河邊部署展開,做好隨時渡河決戰的態勢。

舟師出動,似要配合陸軍決戰,誘使楚人的舟師全部集中在這段大約二十裏長的江面上——不集結不行,如果舟師不能控制長江,墨家可以輕松地突破巴水防線——一旦楚人舟師主力集結在這段二十裏長的江面上,立刻派遣一支精銳到江南。

以晝夜急行軍直撲沙洲,控制沙洲之後立刻做好防禦準備,後續的民夫會源源不斷地將大量原本用於江防部署的重炮運送到沙洲處,在那裏營造堡壘,將楚國水師困在這段二十裏的江面上。

如果楚人選擇回師救援,主力則趁機渡河。

如果楚人選擇不救援,反而進攻以謀一線生機,則轉攻為守,扼守山間築壘和浠水以及下遊沙洲地,攻破鄂邑和大冶山,繼續對峙,從容調動兵力依靠陸軍向後穿插包抄,切斷糧道,攻取邾城。

帆槳船主力的舟師,需要港口,需要解決極大的後勤壓力,困在二十裏江面上的舟師不是舟師,只是一頭待宰的肥羊。

楚國的陸戰主力一敗,這些舟師要麽投降,要麽自沉,再無其余的出路。楚國的舟師一毀,而若墨家的舟師尚在,那麽六指覺得只要打完這一仗立刻就可以分兵兩萬歸去淮南,楚國滅矣。

以正為誘,以奇破襲,六指覺得如果一切順利,自己可能要打一場真正的、至今為止可能最大的一場殲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