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不戰而退(第2/2頁)

這些養的士、私卒、從奴往往充當騎兵,成為貴族手中想要獲勝的最重要的一張牌,也是貴族力量的基石。

哪怕封地沒了,只要養的士、從奴、私卒還在,那麽換一塊封地很快就能夠組織起來一支可以爭權奪利的軍隊。

但若是這些從奴私卒都沒了,那麽整個家族很快就會衰落。

正常一個下大夫的封地內,在戰爭的時候,只需要提供二十輛戰車以及與之配套的徒卒。

在井田制沒有被破壞的基礎上,士是有封地的,他們脫產訓練,在必要的時候履行自己的封建義務。

但現在戰爭的規模擴大了,伴隨著鐵器的出現、泗上工商業的發展、新作物和種植技術的推廣,在成陽一代僅存的那點宗法制殘余在經濟基礎上已經毀了。

糧價日賤,工商業越發發達,士階層越發落魄,甚至破產,難以維持原來的生活。

就算還有那麽點封地,伴著各種手工業品的沖擊和糧價過低的無奈,分封的那點土地根本不足以維持他們完全脫產。

大貴族們不斷兼並土地,最底層的士人不斷落魄,自耕農的數量本就不多,大量的徒卒都是封地上的和土地綁定的農夫,這種情況下除了依靠從奴、私卒保持戰鬥力外,貴族沒有別的辦法可以維系一支野戰部隊。

然而成陽大夫很清楚,這樣一支以從奴私卒為主力的部隊,打打貴族之間的爭田、爭權的內戰還行,和以自耕農為主力兵員的泗上義師開戰,那就是自尋死路。

泗上是服役制的常備軍,定期的軍事訓練,那不是農兵三年冬季演武可比的。

以往生產力水平不足,不管是秦楚還是燕晉,大家都差不多,都是一樣的軍制,也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現在卻不一樣。

誰能先變法、誰能弄出更多的授田農夫、誰能養出一支常備軍、誰的農業生產能夠支撐常備軍的後勤、誰的政治體系從分封宗法先過渡到集權官僚制……誰就能贏。

泗上先行一步,源於泗上是自下而上的暴力變革、擁有新體系下的和貴族沒有關系的識字人口和官吏後備軍。其余各國貴族權勢越大的變法越難,因為那是在革貴族的命。

成陽大夫不知道這些一國戰略層面的東西,但卻很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更知道這一戰他打不贏。

直接退兵等著城墻破掉後投降,是對他最為有利的選擇。

墨家不喜歡殺人,他又很聽話地沒有燒橋,不是戰爭犯。

不戰而退直接投降,將來對君主不好交代。

野戰很可能自己的私卒從奴精銳損失太大。

那還不如退到成陽,到時候就不是自己不守,而是因為城墻破了實在守不住了,國君想來也不會治罪。

這仗換誰來都打不贏。

成陽大夫心想,就算是吳起不遠走西秦,就憑這點兵力,別想著打贏。

畢竟當年吳起在魯國的時候,齊魯之間的軍力差距還沒有現在成陽和泗上的差距大,依舊是被勝綽打出了一個平手,況且現在?

他現在不擔心別的,就擔心墨家在這裏不走了,分了他的土地、再把他送回到魏國去,那可就大大不妙了。

他也是養了不少的士,可是這些落魄的士人是什麽德性他太清楚了。有封地有錢有勢力的時候,自然會貼過來謀生;沒錢沒勢的時候,這些士人就會離開,並沒有多少人會覺得尷尬,最多也就剩下幾個心中有“忠義”的士。

到時候封地沒了,那可就全完了。

墨家若是占據了成陽不走,他就算被放回去,國君又去哪給他找封地去?

中山國復國後,一些魏國貴族頂著空頭銜,卻還沒有實際封地呢,魏國的中山君公子摯現在還有個中山君的頭銜,可還不是連封地都沒有?

現在各國都在集權,哪裏會有多余的封地給他?

然而成陽大夫想到當年墨家從齊西南撤軍之事,心中又寬慰自己道:“墨家只是號稱膺懲君上不義之戰,多會如當年對齊一般,懲罰之後便撤軍。”

可轉念一想,墨家在齊西南的確是撤軍了,可是在短時間內卻在齊西南弄了一場清田洫之類的土改。

想到這心中又是一寒,若是那麽辦了,自己還是無路可走。

打必輸,不打又會被國君治罪借口收地,城破投降墨家又可能分地,這真真是把他逼到了絕路。

對於各國貴族而言,不止是鄭國貴族覺得“敵在蕭墻內”,大多數貴族也都覺得“敵在蕭墻內”,王權集權和墨家的平等,都是懸在他們頭頂上的利劍,並不見得哪一個就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