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二次合作(上)(第2/2頁)

一個師的非正規騎兵,一定數量的野戰炮兵,專職攻城和修築營壘的工兵,以及一部分精銳的騎馬步兵,這些都是楚國急需的力量。

楚國的騎兵很差。楚國的炮兵不強。楚國在平定陳蔡之戰後對於泗上的工兵評價很高。

這些都使得楚王認為足以有和魏韓展開一場小規模會戰、從而獲取一部分利益。

至於這場仗要打到什麽程度,楚王避而不談。

因為墨家只出一部分掩護側翼的騎兵和野戰炮兵,所以如果楚王到時候不想打了,墨家除了灰溜溜的退兵之外也沒有辦法。

再說輜重給養都需要楚國提供,墨家雖然會給一部分錢,但是運送後勤的卻不是墨家統籌安排。

此外墨家的主力會北上攻打成陽廩丘一事,在楚王看來既是對楚國的支持,也是墨家將來有北上之心的驗證。

墨家其實也沒有談這場仗要打到什麽程度、達成什麽樣的結果——是恢復鄭國三個月前的疆土?還是恢復鄭國十五年前的疆土?亦或是在此基礎上促使鄭國變法變革?

都沒有談,或者說假裝粗心地避開了。

因為墨家不希望這件事參與太深。

如果楚國贏了,贏的很漂亮,那麽可以恢復鄭國三個月前的疆土,作為一個中立國讓中原的局面更亂。

如果楚國也想瓜分鄭國,不想繼續打了,那麽墨家就會很憤懣地撤軍:不是我們不想主持正義,實在是隊友太坑,居然不打了,騎兵炮兵工兵沒有步兵,這仗打不下去了。

雙方各有目的地充分交換了意見之後,墨家負責談判的人順便就談起了在楚國被扣押軟禁的墨者和那些負責測繪的人。

楚墨合作的前提,是楚國承認商丘是一場合理合法的政變,而不是一場需要幹涉的不合理政變。

在這個大前提下,楚國一些貴族扣押和軟禁那些墨者和測繪人員的事,就相當不合理。

楚王本身也不想過分刺激墨家,尤其是這幾年楚國的經濟和墨家的聯系越來越深,再加上楚國本身也不希望多生事端和墨家全面開戰使得改革付諸東流。

就像是秦國一樣,秦國變法的時候,順便向西開戰,憑借著馬鐙、火器、銅炮,打的西戎抱頭鼠竄,擴充人口、提高君權威望、使得底層獲得軍功忠於秦君,這就有利於變革。

但如果說變法最關鍵最劇烈的時候,居然還出動全部兵力國力和魏韓開戰搶奪西河,那就是腦子有問題了。

楚國也是一樣,一場小規模的戰爭,有利於集權和君權威望;一場大規模不死不休的國戰,那變革也就不用變了。

所以楚王允許一場小規模的戰爭,而且就現在看來,這場戰爭注定了大不了,只能是一場局部戰爭。

無他,和墨家有可能打成第二次中原大戰,是實質上的魏韓楚齊對戰秦墨宋;而和魏韓之間很可能發展成秦趙墨宋楚對魏韓齊,魏韓不敢打成全面大戰。

當然如果能不開戰,依靠和墨家以及秦國的外交活動迫使魏韓出讓一部分利益那就最好了。

因而對於墨家的請求,楚王很高興地答應了,而且一再表示扣押在楚墨者的事完全和他沒有關系,都是那些貴族們幹的。

又和墨者吐了吐苦水,只說楚國大而不強、民眾不富的緣故,就是因為大臣權重、封君太多之類。

之前墨家是一直支持楚國變法的,而且前期因為魏國太強還一直和楚國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可以這麽說,沒有墨家的金錢、武器、以及以墨者身份經中央同意在楚國出仕的人才,楚國的變法不會進行到這種地步。

現在墨家其實也支持楚國的變法,唯有變法,底層才能更有力量、舊制度的法理也就更為松動、舊貴族新貴族和君權之間的矛盾才能更加深重。

變法完成的楚國當然會很強大,然而墨家高層就從沒準備等楚國完全變法之後再和楚國開戰,而在變法即將勝利卻還未勝利舊貴族瘋狂反撲的時候,那才是楚國最最虛弱的時候。

只要抓住機會,之前幫著楚國變法的種種,實際上也就是在幫墨家自己。

表面上的支持,也是一種支持。

故而楚王才會在墨家使者面前吐一番大臣權重、封君太多的苦水,以結好和墨家的關系,從而保證楚國的變法沒有一個外部幹涉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