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背叛(中)(第2/2頁)

韓侯薨當然不是被鄭人圍城殺的,但圍城所帶來的緊張和不安只怕也有一部分原因。

鄭君乙是萬萬沒想到,魏國居然和韓國一起瓜分鄭國。

鄭國和韓國的確有血仇,可鄭國一直以來都抱著魏國的大腿,利用魏韓矛盾在夾縫中艱難生存。

為了魏國,當年鄭國不惜和楚開戰,王子定出逃,鄭國公開表示收留,這都是為了討好魏國,告訴魏國鄭國的忠心,祈求魏國能夠保證鄭國的利益。

鄭國是魏國牽動韓國的繩索,這一點鄭君明白也清楚,但也正因如此,才更應該保證鄭國的獨立。

駟子陽之變後,魏國趁機吞並了鄭國不少土地,鄭君乙也只能表示認可。

因為鄭國三分,七穆中的駟子陽余黨弑君,支持鄭君乙上位,其余的六穆和駟子陽余黨都有血仇,投降魏國也沒什麽可說的。

駟子陽上位的基礎,是復仇主義,當年韓子殺了鄭君,在這個復仇主義的背景之下駟子陽脫穎而出,從那之後一直奉行對韓開戰絕不忍讓的政策。

其實當時鄭國的聰明人都明白,即便魏韓是三晉同盟,但魏國是樂於見到鄭國打韓國的,只不過又不好意思說出口。

駟子陽借助復仇主義的血仇之恨上位,魏國是很高興的。

明著在調停,暗地裏對鄭國頗多支持,用來牽制韓國。那時候三晉同盟還沒瓦解,魏國也不好意思更不可能明著支持鄭國削弱韓國,這就需要鄭國的聰明人作出正確的決策。

駟子陽被殺,太宰欣一派又被殺的絕戶,其余六穆紛紛逃出都城返回封地,各自要麽投韓、要麽投魏,恰逢當年楚國大梁城之敗、王子定分裂,倒是沒有投楚的。

偏偏泗上崛起,楚國編練新軍得洞庭蒼梧又平陳蔡王子定之亂,魏國急需韓國作為盟友,這使得鄭國之前希望魏國保鄭獨立的戰略徹底失敗。

失敗關頭,墨家出面,表示願意幫助鄭國,這當真是瞌睡了送枕頭。

全面倒向墨家是不可能的,所以最開始的時候鄭國和墨家的談判,也是緊抓住當年墨子止魯陽公攻宋的道理來談:兒子不肖,用不著鄰居來打。

鄭君乙所考慮的,或者說墨家打動了鄭君乙的理由,也就是“以待局勢有變”。

新鄭單靠鄭國守不住,但是天下不只是有韓國和鄭國,所以只要能夠堅守新鄭一段時間,就可能會有各國幹涉的情況,到時候魏國就可以借坡下驢,從而制止韓國吞鄭。

只能說鄭君沒學過矛盾論,不能夠看清楚此時的局勢。

原本魏國有霸權,但這霸權又需要韓國的支持,所以對於鄭韓矛盾魏國樂於居中調節,從而保持自己對鄭和韓的控制。

伴隨著幾年前的中原大戰,魏國的霸權喪失,轉而戰略收縮,泗上崛起、楚國復蘇,這都使得魏楚墨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而三晉內部的矛盾居於次要矛盾,在這種大前提下,魏國放棄鄭國也就順理成章。

鄭君怎麽也沒想到,魏韓會合兵一處瓜分鄭國,現如今炮聲就在五裏之外,他也是徹底慌了神。

魏國數落鄭國的三罪,其實沒什麽合理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讓鄭君手足無措的,是鄭國原本希望魏國調節,但現在魏國靠不住了。

想讓墨家幫著守城,墨家提出了非攻同盟鄭國也很高興,以為這是救命稻草,奈何墨家直接表示要入非攻同盟必須要政治改革,否則免談。

事起突然,在新鄭的墨者到現在還沒有接受守城的璜符,城中的民眾又根本不想戰。

在城中的細作和當年六穆的人也在宣揚:放棄守城,士人以及低階貴族的封地私田皆不動。

而且鄭君乙本來也是弑君上位的,多有宣揚,魏韓是來替繻公復仇的,尤其是當年一些逃亡的六穆和政治鬥爭的失敗者們這一次披麻戴孝,三軍縞素,在城外高呼這不是侵略鄭國,而是為君復仇,清除弑君者,使得城中人心渙散。

與復仇無關的庶民不想打。

肉食者的士以上階層打不打都行。

更有一些人極為混亂:放棄守城,是為不忠;但當年駟子陽死後,駟子陽余黨確實弑君才讓鄭君乙上位的,現在人家魏韓來替繻公復仇,自己繼續守城似乎也是亂臣賊子。

其實以墨家的義即利也的說法,最具殺傷力的,其實還是那句“封地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