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戰略誤判(上)(第2/2頁)

如果鄭國被魏韓占據,利用潁水運輸,實際上楚國就很危險。

南陽方向的魯關地區和淮北互為犄角,假使魏韓兵分兩路,一路沿著魯關攻南陽,一路沿著潁水直插淮河,那麽楚國就要面臨兩線作戰。

陳蔡之師和申息之師為一個戰場,魯陽方城之師為另一個戰場,相互之間不能支援。

因為……這些縣師兵團都是本地人,假使放棄淮北戰場支援南陽,那麽陳蔡申息之師必然反對,反過來也一樣。

沿潁水撲到淮水,以楚王對於墨家一貫態度的了解,只怕是到時候墨家會高呼“這是不義之君的狗咬狗”。

若是墨家真有吞並宇內之心,到時候借著魏楚開戰的時機吞並越國也未可知。

到時候順帶著幫著楚國“代管”一些淮河下遊的城邑,擴大力量。

反正墨家也不怕魏國做大,真要是做大了,到時候墨家反擊對魏開戰,也不需要和楚國會盟,楚國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反擊魏國的,而且還得感謝墨家,到時候那便真的是漁翁得利了。

關於這一點,楚王很確信。

墨越泗上霸權戰爭的背景,是魏楚大梁之戰。

墨齊費地戰爭的背景,是趙國繼承權戰爭、中山國復國運動、楚國平王子定之亂。

墨家盤踞泗上難以根治的兩次重要戰役的背景,都是諸侯開戰的大背景之下打的,事不過三,若是楚王連這個都看不出來,那也實在是德不配位、能力不足以支持他的雄心野心。

這邊大梁城之戰打完,那邊墨越霸權戰爭結束;這邊王子定之亂平息、趙國繼承權塵埃落定,那邊和齊國簽訂了和約……

這正是楚大司馬前去會盟,要求在中原地區和平、建立共同防墨的中原防線的原因。

如果中原地區有墨家的威脅,那麽魏楚開戰的方向,只有魯關一處。

即沿著伏牛山和桐柏山相接處的唯一通行區、走魯陽駐馬店,直撲南陽盆地。

魯陽的關鍵之處就在於伏牛山和桐柏山相接的缺口,這也是楚國長城防線的重點,更是楚國的精華地區。

如果魯陽守不住,駐馬店被攻占,那麽整個南陽平原將無險可守,下一個能夠組織有效防禦的地區就是襄陽,如果襄陽也守不住,那麽楚國也就亡了。

襄陽向東是義陽三關,三關一破,淮北無險可守,大別山和桐柏山直接將楚國剩余的土地分割為首尾不能相接的兩地。

但一樣,楚國在魯陽南陽地區布有重兵,大量封君於此,這裏反而會成為楚國最能打的地方:封君守衛自己封地的時候,可是會出全力的,而陳蔡之地的王權直轄注定了在中原開戰封君們只怕會出工不出力觀望為主。

所以楚王一直希望的就是在中原保持和平,將魏楚韓之戰的戰爭維持在伏牛山北麓,一方面削弱一下貴族封君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使得封君對於中央政府的支援有極大需求可以迫使封君們接受一些條件從而集權。

因而楚王對於墨家這些看似不切實際的幻想,還是有些支持的,至少在“弭兵會盟以解決各國爭端”的問題上是支持的。

不是因為他愛好和平。

而是因為他選擇了戰略收縮,暫時無力進攻,否則十余年前的第三次弭兵會也不會最終化為泡影,大梁城之戰結束後又後悔當初為什麽不繼續遵守弭兵盟約。

楚王沉默片刻後問道:“適子之意,我已知曉。如適子所言,宋、鄭、衛四師小國,盡皆非攻中立,各國不得侵占,這的確是對天下有利的,對寡人也多有利。”

墨家使者連忙道:“鄭韓之仇,我墨家也欲以兼愛非攻弭兵之義消解。巨子已經派人前往鄭地,整飭軍備,鄭君也有加入非攻同盟之意。”

此鄭君,非彼鄭君,因為墨家不認公侯伯子男體系,不認尊卑有序,所以各國君主基本上在外交的時候第三方都稱之為君。

實際上按照周禮體系,君是……最為低級的稱呼,鄭國現在雖然虛弱,還沒有到稱君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