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下一步(上)(第2/2頁)

那麽這非攻同盟的盟約,只要簽訂了,那就意味著魏韓想要對鄭動手,就得考慮一下墨家的態度了。

這非攻盟約墨家肯定是不簽的,但是要讓魏韓以為墨家會簽,雖然魏韓覺得墨家也可能不簽,但卻不敢去冒這個風險。

一旦墨家作出來要保鄭國獨立的態度,實際上就等同於化解了魏楚韓聯盟,楚國也肯定會站在墨家一邊反對魏韓吞鄭,秦國也肯定會有動作。

然而鄭國距離魏韓太近了,近的兩國都城不過百裏,國內厭戰已經達到了頂點甚至有整座城邑叛逃的情況。

所以這一次看起來是鄭國救命稻草的非攻同盟的談判,實際上卻是鄭國亡國的催命符。

如果這樣魏韓還不動手,適就不得不考慮魏韓到底想要幹什麽了。

魏韓楚會盟,和宋國新政府成立是否被承認以及墨家派何等規格的人去觀禮,實際上算是一件事。

派人去觀禮,期間再和楚國秘密談判,保證宋國的中立,退讓一步包括墨家都不準在宋國駐軍,順帶口頭上拉著楚國一起保證鄭國獨立,以此換楚國的支持。

因為鄭國不是泗上的勢力範圍,而是楚國的勢力範圍,所以私下裏口頭上保鄭國獨立,實際上就是在拉攏和楚國的關系,使得魏楚韓關系惡化。

墨家保獨,那是有理由的。

非攻,助弱,那是墨子時代的傳統。

去往宋國觀禮的級別越高,也就越表明墨家的態度:宋國是泗上的勢力範圍,如果楚國選擇戰略收縮繼續變法,那就承認;如果不承認那就趕快打。

同樣,私下裏保獨鄭國,那也是和楚國的秘密交易,以此換取楚國對宋國新政的承認,實際上墨家會磨磨蹭蹭直到鄭國被吞並都不可能簽訂和鄭國的非攻同盟盟約。

同時,前去觀禮的人必須要地位足夠,表明墨家的態度:墨家要的是宋國中立,各國不得駐軍、不得過境,包括墨家也會在宋國沒有威脅的時候全部撤軍。

是邊境緊張以至於墨家常駐宋國合情合理地控制宋國好呢?還是撤回軍隊沒有了徹底控制宋國的理由好呢?

這就是楚國要考慮的利弊了。

種種這些要面對的問題,因為墨家的特殊政體,並不是適一個人能夠獨斷的。

到九月末,整體局勢已經穩定,泗上高層得到了足夠的情報和分析,確定了魏韓不可能出兵宋國,一次有十六人參加的擴大會議就在彭城召開。

除了巨子、七悟害之外,還有幾名候補悟害,以及軍隊、工商等行業的主政人員,因為不是慣例的全體委員大會期間,巨子和七悟害行使全體委員大會的權力,這一次擴大會議除了適和七悟害之外的八人有發言權但卻沒有表決權。

這一次擴大會議的規模要比許多年前小得多,許多年前那一次是因為適立足不穩,需要拉更多的人支持自己,確定墨子和禽滑厘去世後的路線問題。

這一次要討論的,就是宋國這件事之後的處理、處置、墨家下一步的發展方向,以及對於將來局勢的推論、和下一步為全面戰爭做準備的重點鋪墊。

會議的前幾天,討論了一下圍繞著宋國政變這件事暴露出的問題,得失,功罪,賞罰之類的問題。

到第三天,適便做了一下關於今後戰爭局勢的報告。

這個報告,也是圍繞著宋國展開的。

宋國對於泗上而言,是一個突出部,泗上的兩翼靠後,豫東平原又緊靠著魏韓的精華地,宋國突出的肚子,是個極好的進攻橋頭堡。

但是,戰術要為戰略服務,如果采取先平中原的政策,那麽宋國這個橋頭堡的意義就極為重要。

然而如果采取不先平中原內的戰略,那麽宋國這個橋頭堡最好還是成為一個緩沖地,今後修築城邑防線,要讓開豫東平原而是向後修,拉平在兩翼的戰線,從而做防守反擊的準備。

這和泗上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

東北方向,齊國的沂蒙山長城防線被墨家吞掉,莒地作為依托,齊國的沂蒙山防線實際上是在墨家手裏。

北部,因為此時極為廣大的大野澤的存在,以及魯國這個緩沖國的存在,墨家在北部修築了許多的城邑,做好了防禦的準備。

以陶丘為重心,沿著菏水一路到泗水,這是墨家一直以來的重點布防區。

加上五年前對齊一戰瓦解了齊西南地區齊國的有效統治,北線的防禦是很堅固的。

陶邑作為泗上北部防線的最遠端,實際上仍舊在商丘的東北。

這就注定了如果要經營宋國,那麽戰略目的必然是沿著中原方向進攻,以宋國作為一個突出部,隨時可以威脅到魏楚韓鄭的中原地。

這是天下大部分人都會以為墨家會如此的戰略,但卻偏偏不是墨家之前就定下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