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碭山圍城戰(三)(第2/2頁)

只要他們能夠接近城墻,一兩次猛攻就可以登城。

想要應對這種“猥瑣且流氓”的攻城方式,其實也很簡單:派出野戰部隊出城,毀掉辛辛苦苦挖掘的壕溝;要麽就是炮兵占據優勢,毀掉攻城部隊的炮兵。

可方法簡單,做起來卻難。

如果野戰可以獲勝,幹嘛還要依靠守城呢?

因而這種戰術在這個時代的圍城體系下,機會可以算得上是攻無不克,而且經過“科學”的計算,只要步卒數量是守城方的五倍、炮兵是守城方的兩倍,便可以保證能夠在一個月內攻下一座火藥時代的棱角堡壘。

天下的局勢發展到這一步,比拼的不再是雙方勇士的勇武,而是在比拼雙方的施政水平。

誰能有錢造出更多的銅炮。

誰能有能力在保證國內不崩潰的前提下動員更多的部隊。

誰的識字人口多。

誰的數學九數幾何更好。

誰的動員能力更強。

誰能有錢到建造更多的這樣的堡壘。

基本上,誰就站在了勝利的一方。

針對天下任何一國,泗上在這些對比中都是占據優勢的,所懼怕的也就只是以一州之力對抗其余八州。

六指很清楚泗上這邊的優勢,也很明白泗上這邊怕什麽,所以對於上面要求在一個月內攻下碭山的要求,既贊同又確信自己可以完成。

炮兵指揮官的意見經過幾人表決之後,得到了認可,很快以這個戰術構想為藍本的計劃就由參謀部的人制定出來。

主攻的方向是碭山的東側,以東側城門的兩個凸角為主攻方向,放棄穴攻和蟻附的攻城方法。

以兩個凸角為目標,同時挖掘兩條之字形的壕溝接近,壕溝的寬度在六米左右。

每隔五十步,就挖掘一道平行於城墻的屯兵壕溝,防止城中的士卒出城反擊,也可以使攻城一方的士卒隱藏在屯兵壕中隨時可以反擊。

所有的炮兵集中使用,最開始的任務就是防備城中出城反擊,封鎖東側城門到壕溝之間的空地。

等到之字形的壕溝接近到城墻三百步的時候,工兵開始在壕溝附近挖掘炮兵陣地,利用夜晚將炮兵部署在接近城墻二三百步的壕溝陣地中。

天一亮,立刻調整角度,炮擊城頭。

利用碭山磚石結構的斜坡,將大量的鐵彈以接近於平行地面的角度射出,造成鐵彈在磚石結構的斜坡上跳動,不以轟開城墻為目的,而是以殺傷守城士卒、擊毀守城器械為目的,掩護城下的挖掘。

正常來說,從四百步開始挖掘,那裏是城頭炮兵瞎貓碰到死耗子能對攻城方造成損失的最遠距離。

以四百步開始挖,每隔五十步到八十步,挖一道平行壕用於屯兵和作為中轉站,一共需要挖掘三條左右的平行壕就可以接近城墻。

在最靠近城墻的方向,利用炮兵的掩護,挖開出擊口,使得可以一次性展開兩個先登營連隊的攻擊,就算是大功告成。

因為這時候的銅炮發射的都是實心的鐵彈,所以炮兵最大的威脅在於縱向的射擊,如果直接進攻,縱向的炮擊威脅極大。

之字形掘進,使得守城一方的炮兵等同於廢掉,因為鐵彈不可能在幾乎平行於城墻的壕溝內滾動,也就不可能殺傷攻城方的士卒。

城頭的弓手、弩手、火槍手,都無法對沿著之字形壕溝活動的人造成殺傷,只要計算好城頭的高度、壕溝寬度和深度以及和城頭的角度,就可以無損接近。

這種戰術的重中之重,就是不驕不躁,不急不躁,用看起來最慢的速度,達成最大的戰果。

只要炮兵占據優勢,只要之字形的壕溝接近到城墻凸角之前二百步,只要能夠防守住城中的反擊,那麽距離也就只有一步之遙。

最後的那幾十步百余步,是集中銅炮猛轟打開缺口、還是派人挖坑用上千斤的火藥埋下去炸開城墻,意義也就都差不多了。

上面給出的命令是一個月,以此時各國的動員速度和動員能力,一個月內都不可能有援軍出現。

一個月後是重要的秋收結束和中原地區的宿麥種植期,也是各國是否出兵、是否幹涉的最後期限。

不出兵宋國局勢穩定,再出兵意義就不大了。

出兵,碭山圍城戰也會讓各國再三斟酌。

不過六指對於上面給出的一個月的期限不以為然,他稍微計算了一下,其實十五天的時間足以攻克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