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不結盟(第2/2頁)

泗上墨家不是宋襄公,又向來功利,真要是泗上覺得壓力極大,秦國主動提出結盟一事便可看出來。

反正秦魏之間不可能和平,有河西在那擺著,雙方之間不可能存在信任。

秦國若是和泗上結盟,有利而無害。

盟約是盟約,是不是出兵、什麽時候出兵、出兵的規模……這主動權在秦國手中。

就像是二十年前魏楚大梁之戰,齊楚聯盟,齊國出兵救大梁,但是出兵的時間很晚、半途聽聞大梁城破就折返了,但楚國依舊感謝了齊國並且諸侯都認為齊國田氏是可以信賴的。

秦國使者迫切地想要知道泗上的底線、泗上圍繞著宋國準備最終造成什麽樣的結果,以及圍繞著宋國是否能夠爆發第二次中原大戰把魏韓再一次削弱。

適一邊聽著秦國使者在那慷慨激昂提議遠交近攻的結盟政策寫在明面上,一邊在心中琢磨秦國的態度。

秦國已經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然而變法之後的秦國想要形成戰國時代的戰鬥力,至少也得再過個三五年時間。

內部不算安穩,被打壓的貴族們蠢蠢欲動,西邊開拓使得民眾得利但人數還少。

西河地區作為魏國從秦國手裏搶來的地盤,土改起來肆無忌憚,因為沒有貴族掣肘。吳起雖然走了,可是西河地區的武卒猶存,而且自耕農居多,這幾年因為魏國受損嚴重這才開始增稅,但還不到人心向秦的地步。

怎麽看秦國現在也就是虛張聲勢,可能會搖旗呐喊吸引一下魏韓的注意力,但說是真正的出兵奪取西河徹底削弱魏國,那恐怕很難。

而且適也希望秦國得到西河,至少現在不希望,魏國的霸權衰落,內部鬥爭此起彼伏,魏擊的兩個兒子都不是善茬,這時候的魏國不足為懼。

可以防守,但主動進攻的能力並不強。

三晉之所以在五年前那麽輕易地被拆散,就是因為魏國之前過於強、但泗上的威脅不曾顯現、秦國丟了西河導致無力東進,沒有外部的壓力才使得三晉分家。

如果秦國奪回西河,直接壓迫韓、趙、魏,這邊再加上泗上的崛起,三晉同盟只怕很快就又要成立。

而且適不想和秦國正式結盟的原因,除了大義不允許之外,一旦泗上和秦國正式的連橫同盟結成,就會倒逼著魏楚韓燕趙的合縱同盟,這就很難繼續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

從秦國那裏傳來的情報來看,秦國也根本沒有做好參與一場大戰的準備,只是口號響亮煽風點火,想要坐收漁翁之利。

宋國的事,其實就現在來看,真正關系到切身利益和各自霸權的,只有魏楚泗上這三方。

韓國屬於是盯著鄭國,有肉吃就吃口,沒肉吃就盯好自己碗裏的。

而魏、楚、泗上這三方,實際上都不想打,當然這是以魏侯、楚王來代替魏楚兩國的說法,楚國的貴族是期待開戰的。

對於宋國可能的大戰最熱心的,反倒是秦國,簡直是熱心的有些過了,煽風點火、遣派使節、大撒承諾,就怕打不起來。

使者的話,多半不能信,適更相信秦地潛藏的細作傳來的消息和判斷,秦國根本沒想著打一場大戰、也沒有此時就越過渭水奪取西河的物質基礎,那麽這使者說的如此激昂誘惑,便讓適很容易猜明白了秦國的想法。

於是他也說了一番和楚國使者說過的差不多的言辭,大意就是宋國的事泗上會尊重宋國民眾的選擇,不會視宋國被他國侵略不管,但也絕對不會吞並宋國。

正是,善戰者,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要通過總動員表明一下泗上的態度,但如果真的開戰泗上也不會懼怕。

並且對秦國使者再三重申:如果宋國被他國侵略,泗上出兵,不是因為宋國是泗上的臥榻之側,不容他人安睡,而僅僅是因為墨者在履行當年的盟約、履行利天下的義務。

換而言之,泗上和你們這些帝國主義不一樣,我們沒有將宋國看做自己的勢力範圍,我們出兵也只是為了履行我們的國際主義義務。

所以,你們秦國如果趁著中原大戰打西河,我們反對,但是我們發對也沒有用,只能口頭上喊喊,你們要是願意打我們反對也攔不住。

但是,如果你們想要正式結盟,那就必須和泗上的說辭一樣:九州之政決於九州之民,宋地之政決於宋民,尊重宋國人民的選擇,為了幫助宋地人民抵禦不義之君的屠戮和侵略才選擇出兵的。

若不然,正式結盟之事,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