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壯士斷腕(第3/3頁)

墨家活動最猖獗的地方,是城邑,在村社封地的力量反倒很少。

一則是因為封地的農夫很少接觸外面的事務,二則是城邑越發展這種平等尚賢的學說越容易被人接受,三則就是城內組織民眾的成本更低一些。

既然墨家聯合戴氏先發制人,商丘城便要放棄。

現在宋國大致分為幾塊,彭城沛邑泗水一線,一直到陶邑,幾乎就已經是泗上墨家的庭院,進出隨意,城內根本不服從那些封建主。

商丘周邊,二十年前政變之後,以自耕農為主,加上商丘城內大量的手工業者、商人、失地農夫。

除此兩處之外,剩余的多數都是貴族可以控制的封地。

那裏墨家的活動並不是很猖獗,一則嚴苛的經濟政策使得那裏的工商業發展的不好,並沒有足夠的認可那些學說的人;二則也就是貴族在自己的封地內還能夠繼續用原本的統治方式維系統治。

放棄商丘返回封地,商丘城送給戴氏,戴氏所能控制的也不過商丘周邊百裏和戴氏的封地。

泗水沿岸,那裏戴氏根本管轄不了。

商丘是大城,僅次於這些年急速發展的、處在泗上貿易北線重要節點的陶邑。

城內數萬戶,外加周邊的萬戶,本身民眾又多是原本的國人,有很好的軍事素質。

但是皇父鉞翎確信,至少墨家不出面,商丘城自守有余,進攻不足。

自己若是能夠在封地聯合其余的貴族,效仿當年鄭國將宋國一分為二,戴氏想要攻打自己至少需要準備一年時間,而且民眾未必願意作戰。

商丘城的民眾如今變得厭戰,一則愈發富庶,二則也就是大多短視,只覺得自己得利了就好,並沒有多少想要管轄別處的心思。

只要能夠把時間拖延一下,各國都會做出反應,那才能引以為援。

若換了常人,或許此時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遣心腹前往楚魏等國,效仿當年哭秦庭之事,跪求各國出兵。

可皇父鉞翎決定反其道而用之,自己不但不求他們出兵,還要做足姿態,以最堅定的反墨君子的態度,高舉反平等反尚賢遵禮法的旗幟,讓各國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

若不出兵,墨家真要是占據了泗上,魏楚韓都會很難受,當年晉城之戰就已經明白了唇亡齒寒的道理,如今天下之中的宋國出了這樣的事,又怎麽會不管不顧?

若可出兵,自己一沒有求援、而沒有懇請、三沒有城邑為賄,出兵的理由又是什麽呢?

除了一起反平等反尚賢遵禮法之外,便也沒有別的理由。

那樣的話,便是一場不死不休的大戰了,斷然沒有了瓜分宋國的可能。

要麽,泗上那邊擊敗了魏楚韓齊越聯軍,天下震動,無敢戰者,宋國社稷自然滅亡,自己家族的宏圖美夢也固然無存。

要麽,泗上那邊不敵魏楚韓齊越聯軍,退守泗上,泗上多築堡壘,民風彪悍善戰,自然攻不下來,那麽宋國作為各國與泗上的緩沖,必然會被各國留下。

因為到時候一旦獲勝,各國之間的不信任就會成為主流,無論誰想自己吞掉宋國都不可能,皇父鉞翎覺得到時候自己便可以在各國矛盾中求存,壯大宋國的力量。

再有一種可能……那或許是皇父鉞翎最不願意看到的。

聯軍和泗上在宋國的土地上打成焦灼,整個宋國化為焦土,成為各國的戰場。泗上贏不了聯軍,聯軍也贏不了泗上,整個宋國打到最後,再無崛起之資,死傷過半……

但至少,這只是一種可能,自己還有搏一下的機會。就算整個宋國的庶民都為自己的雄心壯志陪葬,那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