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先發後發(上)(第2/2頁)

戴氏一族是墨家在商丘的貴族明面上的代言人和合作者,此時此刻,保住戴氏一族似乎是最穩妥的選擇。

戴氏一族只要還在,商丘的事就依舊是貴族政變,貴族借兵歸國得政的事,之前一大堆先例。

在商丘的負責人當然知道泗上中央關於宋國事的戰略,那就是盡可能控制住局面。

然而也有人道:“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皇父鉞翎既然決定動手,要以血流成河換民眾的怨恨和報復,從而促使各國出兵,那麽就不只是殺戴氏一族那麽簡單。”

“他既說要先動手,倒逼我們起事,我們為何不先動手?”

“他在城中並無太多人,私兵調動,我們也一直盯著,也需要兩日才到。”

“我們還有機會。野戰或許不如,但只要我們奪取了商丘,暴動成功,就可以把主動權握在手中。”

“再者,一旦他先動了手,我們的人死傷必重,那些平日親近我們的民眾也必然多有傷亡,到時候我們反而被動。”

“出兵也罷、不出兵也罷,我們都要處在被動之中。”

“他既然想要血流成河,我們就先殺個血流成河。我們在城中的人組織起來,也有數百,先發制人,先擒首腦,再扶戴氏上位,豈不更好?”

“況且,民眾多支持我們,我們又怕什麽呢?”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爭論仍在繼續,誰都知道這件事不是那麽簡單。

如果先發制人,各國的反應那是難以預測的。

墨家在各國都有分支,有很多公開活動的人,這件事事起突然,誰人也沒有料到皇父鉞翎會如此喪心病狂,不惜用整個宋國陪葬。

泗上那邊猜測了很多種情況,但宋國內部覺得優勢很大、外部各國可以通過外交威脅和合縱連橫使得各國不出兵。

卻偏偏沒有想到皇父鉞翎會反其道而行之,不惜失去所有的名聲和民眾認可的可能,倒逼民眾起義,用屠殺來煽動仇恨,促使各國貴族緊張,不得不出兵。

又有人道:“此事我們若是先發制人,其曲在我。”

“各國諸侯皆會對我們充滿警覺,只怕於大計不利。”

“而若是皇父一族先動手,其曲在彼。”

“到時候我們就算出兵,那也是因為皇父一族先動的手,到時候民眾同情、諸侯也不好對我們太過警覺……”

這人的話剛說完,便有人道:“此言差矣。”

“我們不需要民眾同情,我們需要的是民眾覺得我們很強大,我們可以依靠,而不是讓他們去同情我們。”

“至於諸侯的警覺,我們不先發制人,諸侯們就不警覺了嗎?”

“難不成要用上千條人命換來所謂的同情?我們放任民眾被殺,只為了其曲在彼?”

“就為了後世的人評價的時候,說這些民眾太慘了,對我們所做的一切充滿同情和感嘆?”

“巨子說了,我們要做的不是束之高閣的墨塊,讓眾人感嘆余香裊裊;而是要做把天下染黑的墨汁,哪怕將來的人覺得這墨汁黑乎乎的,回想起來並不如清水的一些好。”

“在別處,隱忍也就罷了。在商丘,隱忍什麽?他既然想殺我們全家,我們先殺他們全家,哪怕所謂其曲在我,又有何懼?”

“是非曲折,商紂周武的事,難道還不夠清楚嗎?”

一直沒有說話的負責人沉默片刻,說道:“子墨子曾言,利可權也。權衡大利小利,以作決斷。”

“先說一下先發制人的弊端。”

他熟練地拿出了紙筆,眾人也知道時間寶貴,立刻按照順序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弊端太多。”

“先發制人,各國震動,輕則驅逐我們在各國活動的人,重則屠殺。商丘我們勢大,但在別處,我們勢小,不足以抵抗,也不足以暴動成功。”

“一旦各國出兵,我們準備不足,而且現在我們正在發展,時間在我們這邊,能拖多久就拖多久。”

“宋地緊要處,一旦出兵,魏楚韓都不會允許我們獨占宋地,到時候在宋地大戰,我們將要受很大的影響,可能需要整個泗上的動員為了打贏這一戰,以至於阻礙我們繼續發展。”

提出先發制人弊端的人才說到這,立刻有人反駁道:“此言差矣!我們發展是為了什麽?是為了利天下。而不是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泗上的發展。”

“巨子常言,要分清楚目的和手段,這一點不要搞錯了。我們不是為了發展而發展,而是為了利天下而發展。宋國自然是天下的一部分,而且是天下之中……”

他的話立刻被嚴肅的聲音打斷,商丘的負責人道:“先說弊端,後說別的,不要爭吵大義、目的、手段,只談利弊。”

“除此之外的弊端,還有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