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宋國亂局(中)(第2/3頁)

墨家關鍵時刻插了一腳,把皇父鉞翎的野心毀掉,叫民眾認清了這個人;又把問題推回到貴族那裏:你們真要是為了民眾,那就不該拒絕墨家的提議,現在你們拒絕了,那你們自己想辦法吧。

君子院就為這件事閑扯不休,庶民院整日抗議宣揚墨家的道義,不少人出面諷刺皇父鉞翎和其余分封貴族。

這件事過去沒多久,中原大戰爆發,墨家以“尊重費地民意、為利萬民”的理由出兵費國,直接控制了費國,大敗齊國,萬民制法,菏澤會盟,撤銷了滕侯繒侯等泗上小國的國君身份……

宋國貴族們更加緊張,皇父鉞翎尤甚,生怕有一天墨家會像對付費國一樣來對付影響更深的宋國。

他需要軍隊,需要一支武裝起來的常備軍,而不是二十年前政變之後民眾自發組織的非攻守城的民軍。

常備軍需要錢,貴族們不會給,因為其余貴族可以選擇和魏、楚聯盟,將來投奔魏楚也一樣可以做封君,未必非要在宋國這棵屬於皇父一族的樹上吊死。

隨後墨家切斷了給皇父鉞翎的貸款,認為皇父鉞翎的政策不利於民,並且開始要債,一改之前宋國和墨家的親密。

皇父鉞翎沒錢。

問商人借貸,商人不借,因為這明顯是賠錢的投資,有這錢不如投到南海商會,傻子才會把錢借給明顯還不起的皇父鉞翎。

再說,當初借錢給中山君,那是中山君用國內的鹽業鐵器專營權抵押的,皇父鉞翎拿什麽還?

商人不是做慈善的。

打仗開拓土地,四周不是泗上就是魏楚,哪一個也打不過,這明顯是賠錢的買賣。

而且隨著南海長工貿易的開啟,錢明顯投入到南海收益率更高,宋地的商人才不肯把錢借給皇父鉞翎。

最主要的就是……宋國離泗上太近了,墨家滲透的太厲害,商人就算想要各種貨物的專營權來作為回報,那也要想想後果。

一個是墨家真心想要走私,能不能禁得住?

再一個,民眾對一些事已經相當不滿了,這要是做了等於是火上澆油,到時候真要是控制不住了,只怕還要給皇父鉞翎陪葬。

商人這裏借不到,那就問齊國借,齊侯表示我也沒錢,剛打完仗,窮苦困頓;和魏國借,魏國剛丟了中山、敗於趙,也得紮緊腰帶過日子。

再派人去和楚王密談,一則是借錢,二則是結盟,楚王當即表示拒絕,楚王一則是沒錢,二則是擔心會引發泗上的不滿。

借不到錢,除了加稅也沒有別的辦法,總不能自己變出錢來。

這正是一文錢難倒英雄漢,饒是他頗有智計,但沒錢就沒辦法。

大量出現的自耕農毀了宋國的封建軍制,沒有國君、大夫、士、庶農的等級制度和人身依附制度,就沒有禮法下的軍制,連軍隊都拉不起來。

火器的出現,毀了原本的農兵體系,農兵在火器、騎兵的常備軍面前不堪一擊,皇父鉞翎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剛吞並了費國的泗上就陳兵在商丘城外不足三百裏的地方。

想要轉移矛盾,需要有土地。

可多出來的土地在那些分封貴族手中,他們又不肯交出來,不交出來就沒辦法變革從而緩解內部的矛盾。

借機和貴族開戰,煽動民意,墨家就在旁邊看著,到時候一旦有機會,墨家肯定要“為利宋國萬民、出兵助皇父令尹之利民變革”,到時候墨家出兵那後果可就眼中了,民意一旦被煽動起來,皇父鉞翎明白只怕自己也被這熊熊的火焰吞噬。

而且當時各國剛打完中原大戰,泗上是受損最小的,剩余的一個個全都重傷。魏、楚、齊諸國全都無力幹涉可能的墨家入宋。

對外戰爭、掠奪土地,周邊一個都打不過。

分封建制下的舊軍制的生產力基礎徹底改變,新的軍制還未建立,這麽一個空档期,皇父鉞翎實在是無計可施。

最終他只能選擇最為無奈的一步:自己解放自己封地上的農民,將原本屬於自己的土地授予他們,代價是他們需要服役,以此建立屬於自己的一支常備軍。

人有了,沒錢還不行。

而且自己的封地先變革了,自己的錢更少了,那就只能選擇和貴族們妥協:君子院一致通過對自耕農和工商業者加稅。

因為自耕農和工商業者認為,宋墨非攻同盟的存在,宋國根本不需要一支常備軍,只需要有民眾自發的守城力量就可以,真要是出了事墨家的野戰部隊可以幫忙,所以他們認為沒必要加稅。

當然,這也是在底層有著極強宣傳能力的墨家所引導的,甚囂塵上。

皇父鉞翎需要的是有一支掌握在自己手裏的軍事力量,他不敢過於放任民眾力量的強大,所以采用類似府兵的制度,在自己的封地上授田於民、免稅、服役,以此來組建一支特殊的軍事集團,作為自己統治的支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