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罪惡貿易(第2/2頁)

再一想也是,五年前中原大戰,雖說泗上得利最多、受損最少,但恐怕也不能在短短四年之後支撐起一場大規模的戰爭。

想來也應該是想要把戰爭控制在宋國境內,恐怕泗上墨家也存在幾分會盟解決宋國事的心思。

既然商會這邊選擇敞開的售賣,臨武君便道:“這一次,我想要購買三千支。以及兩萬斤火藥。”

兩千支的數量不算多也不算少,去年賣給宋國一次性就賣了一萬五千支;賣給中山國也一次性賣了一萬支,這幾年泗上的煤鐵軍工聯合體賺的是盆滿缽溢。

大量的草藥、銅、黃金、白銀、水銀、糧食不斷地從各國的府庫中跑到泗上,伴隨著商品的增加,各國都出現了銅錢慌,甚至有謠言說周天子把九鼎都給融了鑄錢了也不知真假。

錢荒之下,各國的貴金屬冶煉行業突飛猛進,尋找金銀成為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事,甚至有人跑到駒麗渡海向南去找。

大量的貴金屬集中在泗上,也使得泗上的紙幣得以堅挺,除了小額貨幣還在用銅之外,大額貨幣都以紙幣來替代,甚至在各國貴族眼中成為了堪稱珠玉的上幣。

臨武君手裏倒是有一些大額的紙幣,但是數量不可能太多。

想要購買這麽多的火槍,只靠糧食肯定是不行的。

商會的人問道:“火槍和火藥倒不是問題。交易的話……”

臨武君笑道:“交易的事,自然不用你們過臨武關,我派人去取,這不礙的。”

“一部分以糧食交易,另一部分,我征伐那些窮山凋敝之處的夷民,抓獲不少人,南海不是正缺人嗎?可以售賣這些人,抵償一千支火槍。”

按照現在的價格,大約兩個強壯年輕的人可以換一支火槍,墨家那邊不準有奴隸,只有名義上人格平等的長工,南海本土化之後本地的人都已經發了身份牌,給予了他們國民身份並且完成了土改,解放了大量的奴隸和村社農奴,充實了自耕農的人口。

但是上有政府扶植,下有新生民眾為自己而努力,很多地方便出現了用人荒,雇工成本大大增加。

這種情況下,罪惡的貿易自然而然地展開。

楚國一些邊遠地區的封君攻打那些小的聚落,抓捕人口;南海之南的更邊遠地區,城邦族群互鬥,抓捕對方的人售賣;甚至還有人乘船去南海更南的一些島上抓人。

依靠自然發展,嶺南地區發展起來要等到數百年後華族南遷以致唐宋時代才能完成。

而強制發展的結果,就是處處缺人,泗上需要極多的人口充實這些有發展潛力的地區,使之迅速諸夏化、泗上化。

泗上有專門的部門,專營這種貿易,一旦運來便簽訂長約,根本從事的勞作不同有數年的契約期,契約結束後發給身份牌,分發一小塊土地。

這種不擇手段的罪惡的發展方式使得南海地區短短數年間就開辟了大量的農田農莊。

一千支火槍,折算一下臨武君需要支付大約兩千到三千年輕的人口,這都是臨武君在其轄地之外的地方抓的。

楚國新征服蒼梧不久,諸多城邑都是如同星星一樣遍布在沿河地區,只有在城邑之外百裏之內有著有效的統治。

其余地方都是那些戰敗的蒼梧等民藏身遷徙的地方,臨武君有自己的一支軍隊,專門就是幹這個的。

而臨武所處的位置尷尬,開辟更多的土地並無太大的收益,而且需要人專門看管,又動輒逃亡,分封建制之下,臨武君所能控制的那點人手根本不足以實行有效的管轄,售賣無疑是最好的得利方法。

商會的人聞言,並不拒絕。南海和周邊的貿易,最主要的就是要原材料、金銀貴金屬、以及人口。

每販運過去一個人,數年之後都可以轉化為兵員、勞動力。

臨武君在本地抓人,人容易逃亡,而且他的管理手段實在太低,不如賣錢。

賣給泗上那邊,可以換回武器。楚人雖然曾經傲嬌地稱我乃蠻荒,可實際上還是諸夏的一部分,對於周邊地區本身就有組織力和生產力的碾壓,加上泗上售賣的火器之後更是如虎添翼,抓人捕奴大為有利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