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新略(七)(第3/3頁)

還是繼續延續墨家原本的戰略,先南後北,保持淮北、泗上這個可以培養騎兵和攻略中原的發起點的前提下先解決南方的問題。

適的辦法更為平緩一些,而現在的局勢之下高孫子確信自己只能反對但卻不能夠得到廣泛的支持。

適又在開篇就先表明了不會非攻立國而是要利天下的態度,這使得高孫子並沒有全然反對適的心思。

高孫子也明白現在墨家的內部局面,也明白當年墨子對他的評價以及自己為什麽不能夠做墨家巨子的緣故,在適表明了態度之後,他也轉為支持。

在基調定下來後,一個基於這個基調的對齊和約的大體規劃也就在一片討論聲中誕生。

刨除掉那些已經定下的內容,唯一的變數就是墨家要得到莒城。

因為越國南遷的背景,瑯琊實際上歸屬於墨家是板上釘釘的事,莒城作為齊國長城防線的東端、作為齊國可能威脅墨家側後的釘子,這是必定要被拔出的。

莒城靠近瑯琊,且不在各國犬牙交錯的西部,得到後各國既不會過分刺激,也不會出現那裏需要隨時防備魏韓齊的狀況。

而且莒城在手,等同於再出現費地這樣的情況,墨家可以選擇在泗水守、而在莒城發動對臨淄的進攻,即便齊、魏結盟,也一樣可以先行解決掉齊國,以處於不敗之地。

這樣一來,越國南遷,使得大半個蘇北平原都在墨家的掌控之下。而莒城和瑯琊作為蘇北平原的北大門,只要在那裏駐紮一軍,退可憑借沂蒙山的阻隔守精華之地;攻可以從東線切斷膠東半島、借助習流舟師威脅即墨。

整個墨家的戰略局勢得到了極大的改觀。

西北以後世的魚台、沛豐沿著此時還未出現的微山湖一直向南到徐州、宿州。

東北以後世的莒縣、沂蒙山、臨沂為界,沿著東海占據了大部分的蘇北平原糧倉,向南一直到鹽城、控制一部分邗溝運河、在此時名為廣陵和揚州和海陽也有足夠的勢力。

西部是受墨家影響、一直平衡貴族勢力的宋國作為戰略緩沖,可以隨時幹涉魏楚之間的矛盾。

南部則是已經完全衰落不可能再強盛的越國,時機合適隨時可以沿著當年吳越爭霸修建的運河直撲揚州,飲馬長江。

北部是經過齊墨一戰削弱之後的齊國,尤其是放棄了齊西南卻得到了莒城之後,齊國更是徹底沒有了和各國結盟對抗墨家的勇氣:刨除掉內政不穩外,墨家在得到了莒城後,終於可以有兩個對齊的戰略方向,魯西南地區北上或者莒城即墨抄後路,都使得齊國不敢和各國結盟:敢結盟,第一個挨打的必然是齊國。

越國南遷保存實力。安穩被墨家煽動起來、經過農業變革導致勢力逐漸強大的吳國貴族,楚國又剛剛徹底平定了延續將近二十年的王子定之亂,使得越國不得不和墨家搞好關系,以求墨家能夠調停楚國可能的攻擊。

魏國和墨家和談,墨家沒有取成陽,使得魏國始終可以威脅魯國、宋國和齊國,尤其是此時極為富庶的魯西南地區和陶邑。

但陶邑現在會牽一發而動全身:魏國不和齊國結盟,那麽進攻墨家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走菏水南下,或者不惜把宋國也拖進去對宋開戰。而和齊國結盟,齊國又絕對不會答應。

實際上適放棄了齊國西南地區,就是在挑唆齊魏之間的矛盾:如果墨家占據了齊西南,那麽墨家就橫亙在齊、魏之間。但現在把成陽留給魏國、又不取齊西南的絲毫土地,還留下一個衰弱的齊國,結好一個對西河虎視眈眈的秦國,這會讓齊魏之間的關系急劇下降。墨家可以站在中間,維持一種穩定的均衡,甚至可以威懾。

西南方向的楚國,廣袤無比,人口稀少,封君眾多,楚王借此大勝又欲集權,也基本不可能發動對墨家的戰爭。

宋國作為當年晉楚爭霸的緩沖國,現在其實面臨的是一種三方的平衡,使得楚國更加不敢亂動:墨家和宋國有盟約,宋國被攻打墨家必須出兵。魏國和楚國都介於此,原來只需要考慮對方的態度,現在不得不考慮第三方的態度,並且會極端恐懼墨家和對方結盟。

由是,一個經歷了一場大戰之後的穩定平衡將會在今後數年內實現,各國都在舔舐傷口,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墨家在蘇北不斷擴張卻無能為力。

泗上墨家已經挺過了最危險的時候,戰略局勢的全面轉折,使得可以完全放棄“非攻”的口號,可以喊出更加讓貴族害怕卻又無可奈何的口號了。

泗上墨家也算是終於度過了居中維持、結好鄰邦、助守以維持魏楚均衡、誰弱幫誰的階段,有資格也有實力用遠交近攻、誰弱打誰這一策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