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漸變(第3/3頁)

種種這一切,都是秦國所不具備的條件,所以秦國只能實行“授田制”,因為土地是秦國最大的收入,一旦放開土地買賣,實行泗上這樣的制度,只怕“民眾皆怨”,都想退回到至少還有土地可以耕種的年代。

勝綽等人在秦地進行的變革是如此,因地制宜。原本歷史線上的商鞅在秦國的變革也是如此:秦國不是土地私有制,遍觀秦簡,賣什麽的都有記錄,唯獨沒有土地;王翦征楚之前要的是“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

若非這些人是叛墨出身,多研讀墨家的書籍,或許他們也難以理解泗上的發展,正如吳起看到陶丘的城邑所發的感慨一樣。

技術變革可以帶來財富和力量,但是與技術變革相適應的制度更能激發這種力量,遙遠的秦地連鐵器尚未普及。

於是還未到沛邑彭城,只是到了陶丘,所見一切,便只能望而興嘆,感慨莫名,雖知善政卻不能行亦無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