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零章 天元逼並邊角騰(十)(第2/2頁)

從某種程度上看,魏越的說法並無錯誤。

如果真的可以墨家大舉出仕,在晉楚邊境上修築一堆改良後的牛闌邑那樣的行墻堡,讓進攻方無可奈何,那麽這種恐怖的和平也真的可以出現,並非不可能。

魏越的想法就是,這種和平之後,大規模推廣墨家的技術,同時控制各國的官吏,使墨者可以不需要血火就達成利天下的目的。

如果墨家可以依靠天志、技術、學問,壟斷各國的官吏,幫著各國完成變法,依靠修築各國長城和邊境堡壘,形成一種進攻方得不償失且容易陷入危險的環境,那麽這樣天下安定也是達成的,而且比起墨家現在要做的,既少流了許多血,速度也更快,難度也更低。

並非是魏越不是個合格的墨者,只能說他的想法和適完全依靠墨者安定天下的想法有分歧。

這種分歧並非是此時才出現的,而是源於墨子年輕時候的一些想法。

在沛縣經營、商丘大戰之前,墨子也只是構想了一個“人人平等”、“選賢為任”、“非攻兼愛”、“交相得利”的完美天下。

這個天下怎麽達到?

具體的制度又是如何?

墨子還並未形成完善的體系,傳授弟子的時候也就不可避免的帶上了這些想法。

二十余年前,子墨子遊,魏越曰:“既得見四方之君,子則將先語?”子墨子曰:“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憙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淩,即語之兼愛、非攻。故曰:擇務而從事焉。”

而現在,局面不同,這些想法就完全不切實際了。

若是現在,應該是子墨子遊,問適曰:“既得見四方之君,汝則將何意?”適對曰:“凡入國,必察其政務。國家昏亂,君必不義,攻之廢之;國家貧弱,君必不義,攻之廢之;國家憙音湛湎,君必不義,攻之廢之;國家務奪侵淩,君必不義,攻之廢之……”

這兩種分歧產生的原因,就在於墨家改組之後,在泗水流域發展的極好,讓墨子看到了適選的這條路是可行的,而且是完全可以大利天下的。

但這個分歧早已產生,並且在幾年前商丘一戰之後,變的激化。

商丘一戰後,墨家為了占據道德的制高點,適為了讓墨家內部一些心存幻想的人徹底絕望,搞了一個最終成為笑話的弭兵會盟。

弭兵會盟的結果夭折,一部分人對於王公貴族徹底絕望,這是適所盼望的。

但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這種弭兵會盟可以繼續搞下去,商丘之戰的弭兵會夭折,在於墨家沒有盡全力。

牛闌邑一戰之後,局面更是讓很多墨者認為:既然墨者守城這麽強,火藥和行墻堡可以讓攻城一方無可奈何,只要在晉楚邊境修築許多的行墻堡,那麽弭兵會還是可以成功的。

墨家的精力,應該放在這件事上,在中原付出更大的努力,促成天下的無奈和平。

另一方面,商丘一戰後,宣義部在巨城大邑大肆宣揚墨家的道義,尤其是期待天下和平弭兵的想法,吸引了很多人。

這是適為了吸引更多的“同路人”了解墨家,加入墨家。

但是,在宣傳的時候,不可避免的出了問題。

適不可能作死,直接說“墨家符合鐵器牛耕火藥時代的制度都已經定好了,來吧,來沛縣加入墨家,搞掉諸侯,幹掉天子,建立樂土……”

這麽說,只怕墨家現在就完蛋了。

所以,他只能大肆宣揚商丘一戰,墨家為了利天下、為了天下弭兵,以此吸引那些有志於利天下的市井遊士遊俠,擴充墨家的實力。

問題就在於,這麽說的結果,就是內部很多人也相信了,也認為大有道理,也認為可以和諸侯貴族合作,快點達成天下弭兵的成果。

而商丘之戰後,湧入沛縣的眾多遊士,也讓墨家內部不少人看到了希望:這樣的路線,會吸引更多的天下賢才加入,墨家也可以擴張的更快,也就能夠更快利於天下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