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零章 內外勾連百尺嘆(二十五)

宋公本身,對他而言,根本沒有反對的力量,宋國還未變法,也未曾加強集權君權。

相反,宋公對於民眾參政這件事,還是有所期待的,現在他需要民眾的力量來制衡貴族,至少可以保證他的國君之位可以穩固。

而貴族們對於這個條件,也沒有太多不同意的地方。

這個條件,只關乎到商丘城內,並未影響到他們的封地,而他們的君子院位置,與六卿之位並不重合,本身又可以遏制君權,也不是不能接受。

反正,收回封地這種事,按照這其中的條件,需要他們自己同意才行……這在他們看來,簡直可笑,會有人同意讓國君收回自己的封地嗎?

適念得木然,心中也明白,戰國的主流是集權,誰能集權誰就強大。

這一下,等於是把宋國送上了死路,但他不在意,墨者也不在意。

墨者是天下人,不是宋國人,墨者需要的也不是一個襄公時代的宋國,要的只是更多的貴族矛盾和平之下的發展機會。

畢竟,除了商丘還有別的未被分封的城邑,那都是墨者可以爭取的地方。

終究,之後十年之內,晉楚之爭與中原亂戰,都可以讓宋國以這種分權的姿態繼續生存下去,培養一批又一批的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國人才是最終的目的。

這些本就是抑制君權、在戰國亂世中分權作死的條件,但對於根本沒有能力和力量集權來說的宋公,並未損失太多。

至於對外進攻,宋公在繼位之初,本以為自己可以,然而剛剛即位三年就被楚人圍住了國都,他現在也多少清醒了一些。

內容其實並不多,更多的事需要後續慢慢地完善,而制法權能夠拿到提議權,對於現在的情勢來說就已經足夠。

時間還很漫長,適知道馬上晉楚爭霸的焦點就會放在楚國的繼承權戰爭和鄭國內亂上,很長一段時間宋國有足夠的時間內部撕扯利益,慢慢讓民眾參與到這些事情當中,慢慢發展民眾的力量,也傳播一些覺醒的理念。

沛縣義師的事,他暫時還沒提,此時提也不是時候,而是需要將來更好的時機。

相信,商丘的民眾會知道,這數百沛縣的來人幫著他們爭取到武力上的均衡,自然會在第一次詢政會上給予沛縣支持。

至於貴族,他們本身在沛地就無力量,他們也不會願意得罪一群有力量的人。

暫時不說,並不代表日後不會說起,只是靜待時機而已。

他在念完這一切之後,詢問眾人道:“這是民眾的意願,不知道我說的,商丘的民眾可以證明我沒有妄言嗎?”

看似在詢問民眾,實則是在展示武力。

在場的民眾與沛縣的眾人,齊聲呐喊,說適所言不虛,正是他們所要求的。

跟隨而來用以整隊的軍鼓齊鳴,咚咚數聲。

在場貴族明白墨者是在讓民眾展示力量,更明白這一聲呐喊之中蘊含的力量遠非原來可比。

原來這些人是一盤散沙,只能被貴族煽動。

但現在,有墨者,有沛縣義師,加起來的數百武士精銳,再加上宣義部的宣傳引領,至少在圍城之時,這些民眾的力量足以對抗這些為困在城內的貴族。

眾人均想,這些民眾哪裏會想出這些辦法?若說這沒有墨家在其中蠱惑,他們是不會相信的。

然而終究這些條件,此時看起來並非不能接受,他們也沒有認識到這種可能會斷送了他們未來的變革的可怕之處。

分封制下,本來就很容易分權,無非是參與分權的有沒有平民,至少是沒有士與大夫身份的平民。

分權是作死,然而在場的大部分貴族對於這種宋國作死的行為是喜聞樂見的。

宋國不是他們的宋國,也不是商丘百姓的宋國,至少現在還不是。

待威懾之後,適又道:“此時卻有一個緊要事。如今城內存糧就算節省使用,也最多支撐四個月,就算從外地運糧,也需要一段時間,還要預備下明年的種子。”

“所以,民眾們不希望守到易子而食的地步。而詢政院雖還未成立,但必須要詢問民眾的意見。”

“於此事,民眾們商量之後,是這樣認為的。”

適看著在場貴族,大聲道:“以三個月為限,若三個月之內,晉人來與楚交兵,或是楚人退去,或是出現其余可能戰勝楚人,則戰。”

“若三個月,還未有轉機,可與楚人成盟。具體的條件,需要詢政院商議,因而還請盡快確定其中人選。”

“這是民眾的要求,還請你們商定。墨者只負責應邀守城,至於是守是戰,墨者並不參與。”

適先看著宋公,等待宋公決斷。

其實不需要看。

子田很清楚這次叛亂民眾會參與的緣由,就是因為當年楚人圍城以至於城內折骨而炊易子而食的慘劇所留下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