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城市套路深,漲點姿勢保生存(第3/11頁)

與其他皇室成員相比,公主在口語上受到的限制較少,在帝後面前,也可自稱“我”或“吾”,但正式上表章時要稱“妾”。

假如您是一位男性朋友,身份是皇子,在日常生活中,您的自稱可用“我”或者“吾”;面對皇帝皇後時,則要自稱“臣”,但不能是“兒臣”,宋朝並沒有“兒臣”這個詞的存在。

宮廷劇中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專屬自稱——朕。是的,它是皇帝的自我稱呼。但實際上,作為皇帝,不需要任何時候都用“朕”自稱,只有在朝堂上、與大臣議事或在正式場合與宮眷談正事,才會自稱為“朕”。而平時在內宮與家人或親信、近侍輕松閑談的時候,還是用最簡單的字自稱——我。但面對曾經是帝後的長輩,皇帝卻仍然要自稱“臣”。《鐵圍山叢談》中就有這樣一段記錄:神廟(神宗)一日被金甲詣慈壽宮,見太皇太後曰:“娘娘,臣著此好否?”在這裏就可見已是皇帝的宋神宗面對太皇太後曺氏,仍然要自稱為“臣”。

咱們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人與人之間的稱謂,盡管有些繁瑣,但也是考驗一個人是否文明禮貌的第一道題目。尤其作為一名穿越者,您更是要上心,做好功課。

二、民間稱謂有公式

體驗過皇室家庭生活後,您決定再去民間百姓家裏,換個身份考察對比一番。行,馬上更新旅行線路。出發之前,您得先預習一下宋朝民間家庭的主要構成模式:宋朝法律規定“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在這種制度下,除去少部分人丁不旺的小家庭和鰥寡孤獨家庭,民間百姓家庭基本上是一種大家族聚居的模式,比如一對老年夫妻有三個兒子,三個兒子各自成家,生育子女若幹,之後孫兒輩的成員又各自成家、生兒育女……無論家庭成員有多少,只要這對老夫婦還在世,這個大家庭就不能分開,三個兒子各自的小家庭按排序以“大房、二房、三房”加以區分。這種中間以壯年兄弟夫婦為核心、上養老人、下育子女的直系和旁系血緣關系並存的復合型家庭在民間家庭構成模式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最具考察價值。

當您進入一個民間大家庭中,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什麽?認親戚是必不可少的,但問題是您知道自己現在是誰嗎?

想要明確身份並不難,您只需留心一下家中仆人對您的稱呼,就基本能推斷出自己在這個家庭裏的身份了。在宋朝,仆人們稱呼男主人為“阿郎”,女主人為“娘子”;稱呼主人的兒子為“郞君”,女兒為“小娘子”。如果主人有多個兒子或女兒,則在“郎君”“娘子”前面加男女分列的家族排行,例如“大郞君”“二郎君”“大娘子”“三娘子”等。如果仆人稱呼您為“三娘子”或“三郎君”,就說明您是這個家裏兒孫一輩排行第三的女孩或男孩。

但“娘子”“郎君”並非只限於仆人稱呼主人,而是社會中人們對女性與男性的一種通用敬稱。即使是與路人打招呼,只要對方年齡不是太大,您稱一聲“娘子”或“郎君”準沒錯。如果遇上個小蘿莉、小正太,您可稱呼為“小娘子”“小郎君”。對於您熟識的男子或女子,您可以采用“姓+行第+郎/娘”的方式稱呼對方,如武大郎、楊六郎、孫二娘等等。

此外,家中的長輩也會以“郎”“娘”稱呼兒子、侄子、女兒、侄女,如“三郎”“三娘”之類。“郎”還可以用於稱呼女婿,以“姓+行第+郎”的方式相稱,如程四郞。“郎婦”則是對兒媳、侄媳的通稱。但在一些較為正規的場合,宋朝人通常稱呼親生兒子為“息子”,稱兒媳婦為“息婦”或“新婦”,稱呼親生女兒為“息女”,稱女婿為“女夫”。

如果您是家中晚輩,您又該如何稱呼長輩們呢?曾祖父、曾祖母還在世的話,您可分別稱呼他們為“公公”“大媽媽”;稱呼祖父為“翁翁”或“大爹爹”,稱呼祖母為“娘娘”“婆婆”“太婆”等。對於父親的稱謂,民間使用最廣泛的是“阿爹”或“爹爹”,母親的常見稱謂有“娘”“娘娘”。兒媳婦稱呼公婆為“阿舅”“阿婆”。女婿稱嶽父為丈人或泰山,稱嶽母為丈母或泰水。

假如您是一位女性朋友,到了宋朝,您得留意了,不能亂叫“老爺”。“老爺”是官宦人家妻子對丈夫的專用稱呼,妻子以外的人不能這麽叫。

如果是在平民百姓家裏,您可稱丈夫為“官人”,丈夫稱您為“娘子”。這大概是當時夫妻間使用最為廣泛的稱呼。至今民間仍會把新婚夫妻戲稱為“新郎官”“新娘子”。

當只有夫妻兩人的時候,您不妨對丈夫甜甜的喊一聲“良人”,丈夫稱對您的稱呼亦為“良人”,這與現代“心肝”“寶貝”之類的昵稱有點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