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城市套路深,漲點姿勢保生存

第1章 “姐姐”?這可是親媽|家庭與稱謂

一、皇宮稱謂有規矩

對讀者您來說,了解一段社會史,通常的渠道是閱讀前人的史料和後人的文章。在浩瀚的知識體系中,您是一位理性的觀察者。如今的人們每每講求“體驗”二字。從您翻開這一頁開始,咱們給您的設定就是一位親身體驗者和唯一主角,以穿越的方式前往宋朝,做一段感性的社會史之旅。穿越是一場特殊的旅行,它同樣需要事前做好功課,熟悉攻略,從您落腳、開口的一刻起,處處充滿了學問。

皇宮是眾多“今穿古”題材的首選之地。一是它和普羅大眾有著遙遠的距離,充滿神秘感。二是從社會史考察的角度,它也是您穿越旅行經典路線上的必去“景點”。因此,就讓您的這次宋朝之旅也從皇宮開篇吧。

找準坐標,目的地宋朝,身份皇子。一瞬間,當您緩緩地睜開眼,發現自己已經置身於一個古香古色的房間裏,未及喘上一口氣,便聽見一個聲音驚喜地喊道:“官家、聖人,二大王醒了。”這句話的信息量其實很大,建議您閉上眼睛裝一會兒暈。

利用裝暈這會兒工夫,您盡快消化一下那句話所包含的信息:首先,“官家”是您宋朝皇帝的專用稱呼。在宋朝,無論是太後、皇後、妃嬪、大臣、宦官、宮女還是平民,平時都稱皇帝為“官家”,有時也稱“大家”或“官裏”。但您現在作為皇帝子女中的一員,卻不可以稱他為“官家”。也許您會得瑟:這還不簡單?不就是叫父皇嗎。

您如果真這麽叫了,估計馬上就會聽到“病糊塗了”的嘆息。在宋朝,“父皇”和“皇帝”都屬於書面語,不用作口頭稱謂。日常生活中,與尋常百姓家一樣,皇子皇女稱呼自己的父親皇帝為“爹爹”。在正式場合或重要事宜中,則和大臣們一樣,應該稱皇帝為“陛下”。至於電視劇中最流行的“皇上”一詞,並不存在於宋朝的口頭稱謂中。書面語中會稱皇帝為“今上”或“上”,把“皇”與“上”這兩個字連在一起寫的例子很少。另外,“萬歲”應該算是一種皇帝專用的祝福語,也不能用作稱謂,例如:朝會見皇帝時,三呼萬歲。大臣單獨面奏時,則稱“恭祝陛下聖躬萬福”。

那麽“聖人”又是哪位呢?別急,先看看《鐵圍山叢談》中的一句話:“國朝禁中稱乘輿及後妃,多因唐人故事,謂至尊為官家,謂後為聖人,嬪妃為娘子。”這句話就是告訴您:朝廷、皇宮裏的人稱皇帝為官家,稱皇後為聖人,稱嬪妃為娘子。

聽過文聖武聖、酒聖詩聖,沒想到宋朝皇後也稱聖人吧?比如皇後姓劉,就可以叫作“劉聖人”。但這還是別人的叫法,以您現在皇子的身份,卻不能這麽叫。

於是您就問了:那我該叫皇後什麽?母後?您這麽一叫,又“病糊塗了”。“母後”一詞與“父皇”一樣,在宋朝只能用作書面語。皇子皇女無論是否皇後所生,在平時口語中,都得稱皇後為“孃孃”或“娘娘”。但同時,“娘娘”也是太後的通用稱謂。因此,皇子皇女們稱皇後為“孃孃”的概率應該比“娘娘”大得多。在正式場合,皇子皇女們可以和大臣們一樣,稱皇後為“皇後娘娘”。

現在,只剩下一個“二大王”還不清楚是誰的稱呼了。這屋子裏,一個官家、一個聖人,還有一個正躺在床上裝暈的您。“難道二大王就是我?”沒錯,二大王就是您,您就是二大王。您心裏嘀咕開來:“不是應該叫殿下嗎,難道這裏是山寨版宋朝?”

根本就沒錯,您不用嘀咕和質疑。在宋朝,只要您還是皇子身份,身份低於您的人都得敬稱您為“大王”,“二大王”就代表著您現在是皇帝的第二個兒子。如果您特喜歡“殿下”這個稱呼,那就努力爭取升職吧,等您被正式冊封為皇太子的時候,您就會如願以償被敬稱為“太子殿下”了。

等把這些信息消化完了,您緩緩睜開眼睛,一對相貌堂堂、氣質高貴的中年男女已經站在床邊,關切地注視著您。您醞釀一下感情,聲情並茂地喊:“爹爹,孃孃。”您心裏正要為自己的演技點個贊,一位衣飾華貴的婦人突然撲到床頭,比您更加聲情並茂:“二哥,你總算醒了,姐姐我都快急死了!”

您這回是真的暈了:“又是哥又是姐,這位阿姨,咱倆到底誰是誰的哥,誰又是誰的姐啊?”

簡單跟您說明一下吧:這位阿姨是您現在這個身份的生母,你得叫她“姐姐”;您現在是這位阿姨的親生兒子,她得叫您“哥”。

這看著輩分有點亂,那就解說得再具體一些:前面講過,宋朝妃嬪的統一稱謂是“娘子”,也可以直接稱呼妃嬪的份位封號,比如淑女張氏,可稱其為“張娘子”“張淑妃”或“淑妃娘子”。對於身份是妃嬪的生母,皇子皇女們只能稱其為“姐姐”,而不能用宋人對母親較為普遍的稱呼“娘”或“娘娘”來稱呼她。所以在宋朝皇宮裏,您千萬別亂叫“姐姐”,不然很容易惹人誤解,人家會問:“究竟誰是您生母,您究竟幾個生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