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城市套路深,漲點姿勢保生存(第2/11頁)

那麽,為什麽您的生母又要叫您“哥”呢?其實,此“哥”非彼“哥”,稱呼您為“哥”的人,也並不是只有您的“姐姐”一個,而是整個皇室家庭成員對皇子皆以“哥”稱呼,比如:趙構是趙佶的第九個兒子,趙佶稱趙構為“九哥”。趙佶是宋神宗的第十個兒子,神宗皇後向氏稱趙佶為“十哥”。皇子兄弟之間也以“哥”稱呼,無論長幼,按排行區分,如:神宗趙頊是岐王趙顥的兄長,但他稱趙顥為“二哥”而不是“二弟”。

女性朋友可能會問:前面講了那麽些內容,大多是跟皇子相關的信息,難道身為女性,我們就沒有到皇宮裏去體驗一把的機會嗎?

這一點,您倒是完全不必擔心,在皇室家庭中,女性成員遠遠多於男性成員,因此女穿越者的體驗機會只會比男穿越者多。

咱們就暫且給您置換個身份——皇女。宋朝皇室對皇女一向待遇優厚。但有很關鍵的一點您必須注意:首先要關注一下身邊的人怎麽稱呼您,如果稱“公主”,您就安心於皇室的安穩生活吧;如果稱您為“帝姬”,那您還是趁早麻溜地跑路吧。

為什麽?

在北宋前期與中期,皇女的官方稱謂及當面稱呼都是“公主”。北宋晚期,宋徽宗接受蔡京的提議,改公主為帝姬,帝姬一號存續約十年時間,北宋就覆滅了。之後,南宋建立,又恢復了公主的稱謂。

明白為什麽了吧?被稱呼為“帝姬”,意味著十年之內就要承受亡國之災,亡國的皇女能有什麽好命運呢?

您又問了:那我選好年代,穿越成公主後,與其他公主之間的稱呼是不是就類似於皇子們互相稱“哥”,不論大小,都以“姐”相稱?

舉一反三,沒錯!皇女們之間的確互稱“姐”或“姊”,也是無論長幼,按排行區分。比如:七公主稱三公主為“三姐”,三公主則稱七公主為“七姐”,而不是“七妹”。皇子與公主之間則按對方在兄弟或姐妹中的排行互稱“哥”或“姐”。例如高宗趙構在兄弟中行九,柔福帝姬就稱呼他為“九哥”,而趙構稱呼在姐妹中排行為“二十”的柔福帝姬為“二十姐”。

與皇子不同的是皇室中長輩對公主並不以“姐”稱呼,親昵一點可叫小名,平時可叫名字,在正式場合就稱呼封號。比如您的封號是“福康公主”,皇帝或皇後可以直接叫您“福康”。

咱們把鏡頭切換回您穿越成功的第一現場,官家、聖人、娘子分別表達了一番對您的殷殷關切之情後,各走各路了。您躺在床上正思考人生,一位姑娘走進了宮室,一邊對您行禮,一邊口中自稱“妾”。妾?您可別想多了,這位姑娘雖然自稱“妾”,卻不是您所認為的小妾,這裏的“妾”只是謙稱而已。

皇宮裏除皇族成員之外,還有另外兩種常住居民,一種是專門侍奉皇族成員的宮廷女性,統稱為宮內人或宮人。另一種是明清時期被叫作“太監”的人,在宋朝統稱為內侍或宦者。

宮內人又分為沒有品級的內人和有品級的女官。在您這位皇子面前,沒有品級的宮內人要自稱“奴婢”,有品級的女官自稱“妾”。所以,前面那位姑娘才會自稱“妾”。

同理,內侍也分為沒有品級的內侍和有品級的內臣。在皇族成員面前,沒有品級的內待一般自稱“小底(的)”,內臣則可自稱為“臣”。所以當您看見一位宦官自稱“臣”,而不是電視劇裏經常聽到的“奴才”時,可不要覺得奇怪。

至於您對宮內人和內待的稱呼,親近一些的,您可直呼其名;關系疏遠一些的,可采用“姓+內人”或“姓+官職”的稱呼方式,比如張內人、梁都知;“奴才”“宮婢”這類詞,只會出現在主人生氣罵人的時候。

前面說了各種您對別人、別人對您的稱謂,那麽,作為一名合格的皇室成員,在不同場合不同身份的人面前,您又該如何自稱?

如果您是一位女性朋友,假設您就是太後,您一開口自稱“哀家”,就會引得全場肅穆。為什麽?人家誤以為您要開口唱戲呢。原來“哀家”一詞只存在於戲曲中孀居太後的自稱,而現實中,宋朝皇太後、太皇太後的自稱應該是“老身”。

假如您的身份是皇後,用自稱的時候,就要注意區分場合了:正式場合中,您面對皇帝時要自稱“臣妾”;皇太後下制令時,您應自稱“予”;在便殿見群臣時,則自稱“吾”;到了日常生活中,您就可以用最常見的“我”了。

至於嬪妃的自稱,更要慎重:面對皇帝皇後時,您要自稱“臣妾”或“妾”,在品階不高的情況下,自稱“奴家”或“奴奴”;日常生活中,您可以自稱“我”或者“本位”。注意了,不是“本宮”,因為嬪妃居處不能稱宮,只稱閣、閣分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