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皇太極入主中原,大清帝國登場!(第4/9頁)

大明崇禎十二年、大清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八月,已經進入晚年,來日無多的皇太極很感慨地和臣子們回憶往事:“從小跟隨太祖出獵,我從來沒有把別人獵獲的野獸占為己有;軍中獲勝後的戰利品,我也從來沒有私自留下過一件什麽東西中飽私囊。因為我存心正直,所以才能獲得上天的眷顧。”(《清太宗實錄》卷四十八)

假如在十數年漫長歲月裏,皇太極處心積慮幹下了那些謀兄弑母、奪弟權位的事跡,如今又說出這樣一番話,那麽他就是古往今來排名第一的大壞蛋;那些十年前推舉他走上後金汗位、十年後又擁戴他坐上大清帝位、兩百多年後再用“聖矣哉”來贊嘆他的人,就是一群地地道道的白癡。

常識告訴我們,這可能不是事實。

《清史稿》在介紹皇太極的愛好時寫道:皇太極“性耽典籍,谘覽弗倦”。就是說,此人在頻繁的征戰廝殺之余,很是喜歡讀書,經常沉溺於古今典籍之中,孜孜不倦地探討和閱讀。從實錄記載中可以看到,皇太極經常以古論今,可以準確引用我國古代典籍中記載的事例。譬如,他很喜歡用古代名將愛兵如子的故事教育那些貝勒,對於戰國時期那位為士兵吮瘡的將軍,對於漢代那位大將軍於艱難困苦之中不肯獨享美酒,將之倒進河裏與士兵共享的故事,皇太極似乎特別津津樂道。(《清太宗實錄》卷八;《滿文老档》太宗天聰二十三)

在關於皇太極的歷史記載中,提到他學習歷史、談論歷史的地方可能有近百處。從中可以看出,他對我國歷史涉及範圍極廣泛,從遠古的唐堯虞舜,到宋、元、明、清,且每每有精彩中肯的見解,在我國歷史上的所有帝王中亦屬少見。在三百多年前,他就曾經很中肯地指出:漢文史書,有太多的粉飾之詞,這些浮誇實在沒有什麽益處。(《清太宗實錄》卷二十三)這種情形,或許可以部分地說明,皇太極為什麽會被後代史家贊嘆為“聖矣哉”了。

做了汗王後,有一次,他信步走進文館,看到一個官員正在伏案工作,便問他在做什麽。那位官員回答:正在整理汗王的實錄。皇太極馬上說:“這是史官的工作,我不適宜觀看。”隨即按規定退了出去。(《清太宗實錄》卷八)

在其當時,漢字漢語對於皇太極來說,是一門真正的外語和異質文化,而翻譯事業又遠不及今日之發達。這也就難怪後代史家會認為,皇太極是一位“聰睿絕倫”的人。(《清史稿》太宗本紀一)

這樣的文武全才,如果不是絕無僅有的話,在當時的貝勒老爺裏也至少不是特別多見。這種情形,可能使皇太極自我感覺良好,從而有些傲慢而不討人喜歡。或者也可能是因為喜歡讀書的緣故,他顯得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特別是與阿敏、莽古爾泰、阿濟格這些粗野的武夫站在一起時,想必會有鶴立雞群的效果。

有一次,努爾哈赤說了很長一段話,訓誡皇太極:你是賢人,就應該什麽事情都做得恰如其分,寬以待人,讓兄弟們生出敬愛之心。但你卻獨善其身,放縱諸兄弟任意行事,這是很不對的。你想當汗嗎?你退朝時先送送你的哥哥,那麽你哥哥們的子弟必定會回報你,送你到家。現在,你不送哥哥,而你哥哥的孩子送你,你都默然接受。這樣行事,是賢明的表現嗎?為此,已經引起你弟兄德格類、濟爾哈朗、侄子嶽托等人的不滿,說你做得過分。這雖然是讒言,但也不能說你賢明。努爾哈赤很動感情地說:“你是我的嫡妻所生,我很喜愛你,可你不能為此就自以為了不起。你這樣想,是何等愚昧無知呵。”史書記載說,動情處,努爾哈赤老淚縱橫。(《滿文老档》太祖卷五十四)

這件事情看起來並不大,其中透露出的大量信息卻頗為耐人尋味。

此事發生在大明天啟三年、後金天命八年(公元1623年)六月。三年後,努爾哈赤就死了,皇太極被眾人推舉繼位。推舉者中,偏偏是嶽托兄弟表現最力。從史書記載中判斷,濟爾哈朗、嶽托、薩哈廉文武雙全、能征善戰,屬於最受皇太極信任的高級將領一類,在未來的歲月中曾經屢屢被委以重任。不知是皇太極改正了自己過分的舉止,還是他們本來就心有靈犀、同氣相求。

皇太極繼承汗位之前,情形大體如此。他做了汗王後,情況變得異常復雜,特別是在皇太極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四大貝勒的關系上。

按照八大貝勒共理國政的制度,皇太極登上汗位之後,與其他和碩貝勒之間並沒有君臣之別,在理論上講,他們的身份是平起平坐、平等共處的,在舉行朝會、各種集會和重大典禮時,四大貝勒並肩而坐,共同接受大家的叩拜。在元旦大典時,皇太極還要率領眾兄弟子侄向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人行拜賀大禮。有證據顯示,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在這種制度原則下,大體上維持了一種均衡的態勢。隨著形勢的發展,皇太極威權日重,最後,平衡終於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