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袁崇煥炮轟皇太極(第3/8頁)

就這樣,戚繼光死後沒有幾天,在偌大的大明帝國裏,很快就沒有幾個人知道,將屏障、火炮和銃槍組織起來後,經過訓練,是可以有效地將騎兵大兵團打趴下的。

大約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從薩爾滸之戰開始,明軍在每次戰役中都攜帶並使用過槍炮——火器,但是,似乎並沒有給努爾哈赤造成過什麽困擾。而努爾哈赤在薩爾滸大戰中曾經繳獲過大批火炮和銃槍,好像也沒有給他留下什麽特別的印象。或者,他說不定還很奇怪,不明白大明軍隊千裏迢迢地帶著這些笨重家夥是什麽意思。於是,雙方也就自然而然地誰都沒有意識到彼此有什麽太大的不同。有確切的證據表明,明軍將士顯然沒有認為,在武器裝備上,自己比尚處於冷兵器時代的對手是領先了整整一個時代的。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袁崇煥的出現。

袁崇煥是否直接受益於大科學家徐光啟,我們不得而知,但他肯定受到了徐光啟的學生孫元化的極大影響。

當年,袁崇煥堅持帝國防守應該在寧遠而不是在山海關時,就得到過孫元化的鼎力支持,後來,在孫承宗經營遼東期間,孫元化與袁崇煥都是孫承宗的部下,他們差不多是同級別幹部。孫元化專門負責各個軍事要塞包括寧遠炮台的建設,寧遠槍手和炮手的組織、訓練與他都有密切關系。後來,這兩個人的命運很相像:遼東巡撫袁崇煥慘死在崇禎皇帝的手中,兩年後,登萊巡撫孫元化也是在沒有特別充分理由的情況下,被崇禎皇帝殺死。隨著孫元化的冤死,他的老師徐光啟也在第二年黯然離世,師生二人矢志編練一支近代化新軍的理想,亦隨風而逝。否則,我國編練現代化新軍的歷史,可能會在袁世凱小站練兵之時,至少向前推二百七八十年。

但不管怎樣,他們活在世上時,確實曾經在寧遠保衛戰中,充分發揮了西洋槍炮的威力,令努爾哈赤吃了一次不小的苦頭。

袁崇煥對於勝利的總結則大體只有六個字:憑堅城,用大炮。這六個字表明,袁崇煥已經與戚繼光之軍事思想心有靈犀了,只要向前再走一步,他就盡得戚繼光思想之精髓。到那時,兩軍在野戰中相遇,八旗鐵騎如秋風掃落葉般橫掃大明朝軍隊的情形,將一去不復返。情勢可能會變得如戚繼光在世時對付蒙古騎兵一樣:憑借屏障的保護,大明帝國軍隊將八旗騎兵變成了大炮和銃槍的移動靶子。

可惜,命運沒有給袁崇煥留出足夠的空間與時間。

這一年,在後金汗國悲喜參半的同時,它的死敵——大明帝國那兒,也發生了許多讓人一驚一乍一喜一憂,從而令歷史無法忘懷的故事。

寧遠城頭的大炮在令後金汗國一片愁雲慘霧的同時,也給大明帝國帶來了多年未有過的歡樂。對金開戰八年以來,這是大明帝國第一次在戰場上,而不是在皇帝詔書、文書報告中獲得的勝利。本來,當努爾哈赤傾全國之兵進逼寧遠城時,帝國朝野內外,除了袁崇煥和寧遠城裏的一夥人之外,幾乎沒有人相信寧遠城能夠守得住。兵部尚書為此召集緊急禦前軍事會議,討論寧遠戰守局勢,討論結果是既無善策,亦無對策,只能聽天由命。遼東經略高第和總兵擁重兵於山海關上遙遙觀望,不敢出關門一步前去馳援。就在舉國上下惶惶然不知道該做點什麽時,寧遠前線卻突如其來地傳來捷報,一時間舉朝舉國大喜過望,袁崇煥被立即擢升一級為右僉都禦史、遼東巡撫加兵部右侍郎,即時成為舉國矚目的中流砥柱。高第和那位擁兵關上的總兵則被撤職查辦。

到此時,情況似乎很好,而其實並不太好,甚至很不好。原因是,此時的魏忠賢已經完全掌控了帝國權力中樞。前一年,魏忠賢的助手們已經幹掉了特別著名的幾位東林名臣如楊璉、左光鬥等,釀成史稱“六君子案”的著名政治謀殺案。如今,就在袁崇煥激戰於寧遠城頭的硝煙還未完全散盡,同樣著名的“七君子案”已經拉開序幕,並在蘇州、常州激起大規模民變,有消息說,魏忠賢甚至一度準備在上述二地大開殺戒。

進入三月份以後,開始對寧遠保衛戰的有功人員實行封賞:袁崇煥官升一級,任命巡撫遼東、山海。據說,這場戰役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是因為魏忠賢運籌帷幄、調度有方所致,又因為他是太監,帝國制度中沒有偌大的官職和爵位可以賞賜,所以他的一個侄子被封為肅寧伯。此後一路封賞,到努爾哈赤死、皇太極繼位的八九月間,魏忠賢的這位侄子已經由伯爵晉為侯爵,又晉為寧國公爵,累計共進九級;魏忠賢本人則晉爵為上公。

當年八月,就在努爾哈赤死去的同時,大明帝國浙江巡撫請求中央政府,鑒於魏忠賢對浙江人民的深恩厚德無法報答,因此請求允許當地人民出錢出力,在杭州為魏忠賢修建生祠。意思是,在這個去了勢的東西尚且在世時,為他修活人紀念堂,以資感念恩德並祈福。這個請求立即得到批準,皇帝還親自為這座魏忠賢紀念祠堂賜名曰:普德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