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草莽英雄打江山,踩著白骨也要上(第2/9頁)

脫脫宰相在前線領兵浴血奮戰,即將大功告成。誰知,京城中有一位權貴很想要這個宰相權位,於是在皇帝面前控告脫脫。大意是說:天下盜賊蜂擁而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宰相不稱職導致了人民的怨恨。只要罷免脫脫的宰相職位,天下自然就太平無事了。此時,皇帝以為叛亂真的已經平息,也有些擔心脫脫功勞太大,不好安置。聽了這個指控,正合寡意。於是立即下詔,指控脫脫師老糜財,下令罷職流放。皇帝的詔書中用語極為嚴厲,曰:若膽敢抗命,即時處死。

結果,事情變得完全無法收拾,詔書下達高郵前線時,數十萬大軍無不忿恨,哭聲震天,一時間潰不成軍,風流雲散,其中大批士兵投奔了紅巾軍。張士誠雖然僥幸,但以高郵彈丸之地,能夠與號稱百萬的國家正規軍周旋、對抗三個多月,也足見其頑強兇悍了。

此後,續上了一口氣的張士誠,在很短的時間裏,便狂飆般席卷了東南沿海一帶,今天江蘇、浙江、上海的很大一部分最富庶地區盡入張士誠手中。在當時,這裏便號稱東南膏腴之地,以“天下賦稅盡出其半”而傲視宇內。也就是說,當時中國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半出於此地,這很有可能是那時候全世界最富裕的地方。

從龐雜的史料中判斷,張士誠生性遲重卻精明能幹,沉默寡言而頑強機詐,重然諾,講義氣,而且對人慷慨大度,十分寬厚。

按照中國古代人甚至現代人的標準,這是一些很優秀的品質。這種品質可能是幫助他團結了一大批戰友,從而打下這片基業的重要因素。

張士誠將大本營設置在蘇州,建立起了割據一方的政權之後,對與自己一同起事的老弟兄相當夠朋友講義氣。他使他們每個人都成了手握重兵或重權的高官大吏。同時,他對文人士大夫極其友善,對百姓也輕徭薄賦。同時,他還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因此,贏得治下相當廣泛的支持。

這一點,曾經使朱元璋極為惱火,以至於當了皇帝後還抱怨說:“當初張士誠竊據江東,那兒的老百姓至今還稱呼他為張王。我為天子,那幫家夥反而只叫我為老頭兒。”因此,打下蘇松地區後,朱元璋曾經有過“屠其民”的念頭,就是要殺光蘇州、松江一帶的居民。後來,勉強改為向該地區征收比以前高出十余倍,最高達三十三倍的重稅,以示懲戒。這是明代為什麽蘇松地區賦稅特重的原因,也為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埋下了特別意味深長的伏筆。此是後話。

既然如此,張士誠又是如何敗在朱元璋手下的呢?其中,必定有比江湖義氣更為重要的東西在發生作用。

有一種說法認為,張士誠是個有名的孝子,他的母親也是一位享有廣泛賢良名聲的老太太。後來,朱元璋攻打蘇州之前,曾經專門下令給前敵總指揮徐達,讓他嚴格約束部下,不許驚動老太太在蘇州的墳墓。到了公元1964年6月,蘇州要擴建一所小學,發現這位老太太的墓仍然完整無損,表明朱元璋的命令得到了很好的執行。據說,這位老太太對張士誠家教極嚴,致使張士誠稱王之後,有一段時間,“自奉甚儉”,就是說不近女色,不鋪張奢侈,表現得很有氣象。

對此,張士誠感覺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與他一同起事的那些老弟兄們的心情,卻顯得相當痛苦,以前做私鹽販子時,要受貪官汙吏土豪劣紳們的窩囊氣,如今,把腦袋掖在褲腰帶上,踏著多少人的屍體打下了這片錦繡江山,弟兄們也都當上了大官——不是大臣,就是大將,可是卻不能痛痛快快地享受榮華富貴醇酒婦人。他們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既然如此,要這江山和權力幹什麽用?

此時,如果張士誠告訴他們:“天下還沒有拿到手,大敵當前,任重道遠,弟兄們還需努力。”他們可能還會再拼一把。可惜,張士誠自己並沒有這種打算。這位私鹽販子出身的好漢畢竟目光短淺了些。他對占據了中國最為繁華富裕的魚米之鄉極感滿足,並沒有爭奪天下的雄心壯志。他很想保境安民,不願再冒什麽太大的風險。他甚至沒弄明白,值此天下大亂之際,虎狼遍地,自己已然處身於不是吃人,就是被吃的境地,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者,此之謂也。他不知道,狼顧虎視之下,想單獨保住自己的一方基業,從而長享富貴是沒有可能的。

然而,張士誠可能還真就是這麽想的,他的所有“基本國策”都是圍繞著這種胸無大志的想法展開的。這種遠大志向與戰略眼光的缺失,甚至根本稱不上是一種戰略的戰略,可能是張士誠屢屢錯失良機,並最終栽在朱元璋手中的重要原因。須知,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朱元璋的形勢與實力都曾經遠遠不如這位張士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