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滎陽會戰(第2/3頁)

漢二年(前205)劉邦出關伐楚,聲勢浩大,魏豹沒有進行任何抵抗就投降了;但是,當年四月劉邦在彭城大敗之後,魏豹於六月以探視母親為由渡過黃河,又倒過去叛漢歸楚。可見魏豹是個跟風派。魏豹的做法其實是劉、項之爭中天下大多數諸侯王的共同做法:或歸漢,或歸楚,一切服從於自保。

魏豹叛漢之後,劉邦派酈食其(yìjī,音“亦基”)去遊說魏豹重新歸漢,但魏豹不聽。酈食其非常善辯,他後來曾經單人獨騎說服齊王降漢。但是,酈食其遊說魏豹卻沒有取得成功。

魏豹叛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劉邦不能平等待人,“今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奴耳”。其實,劉邦就是這個德性,他罵人成性,魏豹受不了這種屈辱,所以,這次他是真的叛漢歸楚了。

劉邦為什麽對魏豹這麽在意呢?這是由魏國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如前所述,魏國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從這裏出發渡過黃河,馬上可以到達劉邦的防區。因此,此地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酈食其勸說失敗後,劉邦決定派韓信攻打魏豹。劉邦的這一重大舉措開始時只是為了消滅魏豹,並沒有更多的深意。

漢二年(前205)八月,韓信以假象迷惑魏豹,做出從正面臨晉關渡黃河的姿態,暗中卻從今陜西韓城悄悄渡過黃河,攻打魏國的重鎮安邑。魏豹慌忙帶兵從前線趕回來救援安邑,結果被韓信打敗,成了俘虜(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信遂虜豹)。大家記住魏豹被俘一事,下一章我們還要談到這個人的歸宿。這一仗韓信先是聲東擊西,再圍點打援,打得相當出色。

安邑之戰,雙方投入的兵力都不多,但是此戰對當時劉、項之爭的戰略格局起了極大的作用。劉邦滅魏之後,在魏豹統治的魏國,設立了河東、太原、上黨諸郡。這樣,一方面可以有效解除劉邦主戰場的北部威脅;另一方面,又可從魏國向北、向東擴展,降服代、趙、燕、齊,從北面、東面形成對項羽的戰略包圍。

魏豹的反漢促使劉邦考慮經營北方戰線,這一舉措開始還看不出它的戰略意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經營北方戰線成為劉邦最終戰勝項羽最重要的軍事戰略之一。

攻占魏國之後,韓信向東北攻打代、趙兩國。代國在今河北、山西北部一帶,趙國在今河北南部一帶。

韓信攻打代、趙一事,《漢書·韓彭英盧吳傳》說是韓信向劉邦要求增兵三萬,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糧道,西與劉邦會於滎陽。劉邦於是派張耳統兵三萬協助韓信。但是,《史記》中沒有任何這方面的記載,反而記載劉邦在滎陽打了敗仗,跑到韓信軍營奪兵拒楚。

二者的記述相反。

《漢書》之說可能有誤。劉邦在滎陽戰場面臨項羽的巨大軍事壓力,自顧尚且不暇,很難再調三萬兵力去援助韓信。《史記·淮陰侯列傳》也記載:

“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可見,是劉邦收了韓信的精兵,補充自己在滎陽戰場上的損失。此事我們後面還會談到。

漢三年(前204)冬十月,韓信用奇兵殺死陳馀、趙王歇,消滅了趙國。在滅趙之前,韓信還滅了代國。

劉邦此時雖然在滎陽主戰場上仍然遭受挫折,但是,從楚漢戰爭的整個戰局看,劉邦已經獲得了主動權。

項羽一奪成臯之後,劉邦退回關中,從陜西南部的武關出關,到達河南的宛(yuān,音“淵”)、葉,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陽、葉縣一帶。項羽聽說劉邦到了宛、葉,也帶兵追到這裏。

和韓信的北方戰場相呼應,此時劉邦的另一個重大舉措是動用彭越襲擊項羽的後勤補給線。

彭越在劉邦打到彭城之時投靠了劉邦,劉邦封了他一個魏相國,但是,又允許他自由行動,實際上就是封了他一個遊擊司令。這個遊擊司令不簡單。他活動的魏地在今河南省東部、山東省西南部一帶。這個地區恰好處在西楚都城彭城與滎陽主戰場之間,因此,它是項羽兵團最重要的後勤補給線。

漢三年(前204)五月,在項羽歷時一年剛剛奪得成臯之後,彭越利用魏地處於劉、項主戰場滎陽和彭城之間的戰略地位,向南渡過睢水,襲擊楚國後方補給線。這是彭越第一次給項羽帶來重大麻煩。

擊打軟肋

漢三年(前204)六月,項羽得知自己的後勤補給線遭到嚴重破壞,不得不派終公防守成臯,自己馳援後方。終公是個什麽人物,史無明載,今已不可詳知。但是我們知道,終公沒有完成項羽的重托,沒有守住成臯。劉邦則利用項羽千裏回援的機會,從宛地北上,殺死終公,奪回了成臯。這是劉邦調動項羽往返奔波而取得的主戰場的第一次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