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滎陽會戰

第一節 南北奔波 一失成辜

上一章我們講到項羽一生中關鍵性的兩次戰鬥:巨鹿之戰和彭城之戰。巨鹿之戰充分顯示了項羽的軍事天才,把項羽帶到了那個風雲年代的政治中心;彭城之戰繼續發揮了他的軍事天才,以三萬精兵打敗了劉邦五十六萬大軍,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但是,彭城之戰與巨鹿之戰相比,項羽的戰略優勢已大大縮水;項羽的勝利之中已經蘊含著導致他最終失敗的重要因素——戰略優勢的逐漸喪失。因此,彭城之戰是他軍事生涯的重大轉折點。

項羽的彭城之戰並沒有取得全勝,那麽,接下來的滎陽之戰,他能不能擺脫局部勝利而全局受損的處境呢?

彭城之戰後,劉邦向西潰退,一直退到滎陽(今河南滎陽),才組織起有效的防禦體系。

彭城之戰爆發於漢二年四月。滎陽會戰開始於漢二年(前205)五月,到漢四年(前203)九月“中分鴻溝”為止,時向長達兩年零四個月。它是楚漢戰爭中歷時最長的一場戰役。

項羽和劉邦為什麽會在滎陽展開這場戰役呢?

因為滎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處在河南省東部平原和西部丘陵山脈的連接處,易守難攻。滎陽的西南,還有一座古城,叫成臯(gāo,音“高”),此城建在今河南省滎陽市西北的大伍山上,居高臨下,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要地。劉邦、項羽的滎陽會戰,就是在滎陽、成臯展開的。

滎陽會戰可以劃分為一奪一失、二奪二失、中分鴻溝三個階段。這裏的“奪”和“失”都是指滎陽、成臯而言。

初戰告捷

漢二年(前205)五月,項羽追殺彭城戰敗的劉邦到達成臯。在這裏,項羽遭遇到劉邦的頑強抵抗。如果不拿下成臯,項羽就不可能西進入關,直揭劉邦的關中老巢。因此,成臯成為項羽西進的第一道障礙。

項羽一奪成臯整整花了一年。

漢三年(前204)五月,項羽首先拿下滎陽,劉邦倉皇逃至成臯。再從成臯退回關中。

劉邦這一仗敗得相當慘。劉邦手下的大將紀信假扮做劉邦,帶領兩千女子,開滎陽城東門出降,吸引楚軍的注意力;劉邦則乘機打開滎陽西門,逃出滎陽(漢王亦與數十騎從城西門出)。紀信是當年鴻門宴劉邦逃席時步行護駕的四員大將之一。那一次,劉邦逃得比較幸運,紀信雖然充當防火墻,但有驚無險。這一次,紀信主動假扮劉邦,讓劉邦得以逃脫,自己卻被項羽所殺(項王燒殺紀信)。紀信救主,是那個時代忠於其主的道德規範的結果,其忠誠的確讓後人敬畏。至於劉邦,誰舍身救他的命他都心安理得,因為他是要當皇帝的,總不能讓我這個“皇帝”死吧?

戰略布局

劉邦丟失成臯返回關中後,有一位叫轅生的人向他獻計:從關中向南出武關(武關是陜西南部的重要關隘),引誘項羽南下;漢軍要堅守不戰,讓激戰一年之久的滎陽、成臯防線得到喘息。同時,派韓信攻掠趙地,聯結燕、齊,再殺回滎陽。讓楚軍多方備戰,分散力量,然後再打敗他(轅生說漢王曰:漢與楚相距滎陽數歲,漢常困。願君王出武關,項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滎陽、成臯間且得休息。使韓信等得輯河北趙地,連燕齊,君王乃復走滎陽。如此,則楚所備者多,力分,漢得休息,復與之戰,破之必矣)。

轅生為什麽會向劉邦獻這麽一計呢?

因為劉邦在和項羽的交戰中始終處於弱勢,正面戰場打不過人家,再不想其他辦法,豈不是坐以待斃?其實,歷史上許多英明的決策都是被逼出來的。人生如果沒有困境逼迫,豈能發揮主動精神?

劉邦最善聽,聽了轅生之計,采取主動作戰和機動作戰相結合的方法,率兵出武關,流動於宛、葉之間;派黥布召集原來他在九江的舊部,在楚地南部形成某種勢力,這就是劉邦南方戰場的雛形。

劉邦避實就虛,避免正面和項羽軍隊交鋒,卻大力經營尚未得到重點關注的北方戰場。

劉邦在楚漢戰爭中確實沒有可以書之於歷史的制勝之謀,但他非常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而且在這方面非常敏銳。劉邦的會聽實在是無可挑剔,而且一旦聽到好主意,他就立即付諸實施。這裏既有劉邦的過人之處,又有冷酷現實逼迫的因素。無論如何,劉邦善聽,在楚漢戰爭中無人可比。

轅生之所以向劉邦建議派韓信攻掠趙地,原因是韓信此時已經攻下魏國,並降服了代國。

韓信怎麽會遊離於劉邦滎陽主戰場跑到魏國去了呢?說來話長。

韓信北上的原因是魏豹叛漢歸楚。

魏豹是項羽分封的十八諸侯王中的魏王。魏豹統治的魏國,在今天山西省西南部。它是劉邦、項羽交兵的主戰場——滎陽一帶的北部高原地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