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功臣失封 叛亂蜂起(第2/2頁)

因此,陳馀向田榮請求救助,田榮資助陳馀軍隊,趕走常山王張耳,陳馀於是加入到田榮的叛亂之中。

田榮又封彭越為將軍,讓彭越參加誅滅三齊王的行動。

田榮還寫信給漢王劉邦,聯合劉邦反項。一時間,田榮叛亂引發了諸侯大亂,劉邦乘機得利。

面對田榮一夥叛亂帶來的現實威脅,項羽決定發兵平齊。

但是,田榮只想當齊王,彭越是趁機發難,陳馀是發泄不滿,他們三個人都有怨氣,但是,他們三個人都沒有消滅項羽、建立帝業的大志,也沒有建立帝業的資本。

只有劉邦,既有大志,又有資本,是項羽的頭號敵人。但是,項羽由於政治上的幼稚,不僅鴻門宴前、宴中沒有認識到劉邦是他最大的政治對手;而且,面對漢元年五月田榮叛亂,八月劉邦還定三秦的復雜局面,仍然沒有意識到最大的危險在劉邦而不在田榮。

因此,項羽兵發齊地,卻沒有及時增援堅守廢丘的章邯,沒有及時親臨關中,使劉邦乘機輕取關中。這是項羽在政治上的一大失策。

釀惡果誤在何處

誤封和失封給項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項羽在分封問題上出現了那麽多失誤呢?

關於失封的原因。

第一,對田榮。

田儋、田榮是齊地反秦力量的代表人物。田儋戰死之後,田榮成為齊地反秦武裝的首領。田榮對項梁請其出兵救趙抗秦的要求,提出以殺田假為先決條件,並在其先決條件得不到滿足時拒絕出兵,明顯不對,說明了他在政治上的短視。但是,項羽因為田榮當年不與項梁合作,又不參加巨鹿之戰和聯軍入關,拒絕承認田榮反秦有功,拒絕封田榮為王,明顯有悖於“計功封王”的原則。因此,田榮叛楚有其合理的一面。

田榮叛楚給項羽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1.他資助了陳馀叛楚;

2.他煽動了彭越叛楚;

3.他誤導了項羽,讓項羽再次忽略還定三秦的劉邦,讓劉邦成為日後項羽的大麻煩。田榮客觀上幫了劉邦的大忙。

第二,對彭越。

彭越是江洋大盜出身,此人雖然在政治上極為糊塗,卻極有軍事才能。彭越在反秦初期與劉邦共同攻擊過秦軍。《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在秦二世三年二月,與彭越在昌邑(今山東巨野縣東南)相遇。彭越是昌邑人,當時他剛剛聚集了一千多人,兵力很弱。彭越與劉邦共同攻打昌邑的秦軍。這一仗打得不好,昌邑城也未攻下來。此後,劉邦帶兵西進,彭越占據巨野,聚眾萬余。這是今存正史中有關彭越參加反秦的唯一記載。

項羽沒有和彭越共過事,對彭越的重視明顯不足。項羽沒有分封彭越基於兩點:一是彭越沒有大軍功,二是非自己所立的諸侯王。

後來,對項羽未分封的不滿與劉邦的拉攏,使彭越成為劉邦的屬下,並且成為楚漢戰爭期間最著名的遊擊司令,成為困擾項羽的軍糧供應問題的最大障礙。這是項羽始料不及的。

項羽“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的原則並無錯,依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分封也是大勢所趨。忽略了彭越這位著名的遊擊將軍不能全怪項羽謀劃不周,只能說是項羽運氣不好。剛好這位不符合分封標準的人是如此優秀的一位遊擊戰專家。

第三,對陳馀。

陳馀早年是一位名士。陳涉一起義陳馀和張耳就面見陳涉,勸其立六國之後以培植反秦力量。後來,又隨武臣一塊來到趙地,使趙地發展成為三大反秦中心之一。巨鹿之戰中,他是駐守巨鹿城外的盟軍的主要力量之一。項羽消滅王離軍團之後,他與諸侯軍共同參加了對章邯的作戰,還親自致信章邯,分析利弊,成為章邯最終決定降楚的原因之一。只是因為他後來與張耳反目,憤然出走,才沒有跟隨項羽入關。但是,陳馀在反秦中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項羽僅僅因為陳馀沒有跟隨自己入關而忽略了陳馀在反秦中的功勞,是不應該的,也是不明智的。

項羽的失封導致田榮、彭越、陳馀聯手叛楚,客觀上幫了劉邦。

可見,項羽分封諸侯的錯封、失封,給他自己帶來了重大災難。

上面我們所談的都是項羽失敗的政治原因。除了政治原因之外,軍事被動也是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人們一般都認為項羽是一位名將,英勇善戰,但是,在楚漢戰爭中他卻一再表現出軍事上的被動。項羽在軍事上為什麽被動,又是怎樣被動的?

請看:生死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