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項羽入關

第一節 函谷關前 盟主震怒

巨鹿之戰以後,項羽率領除劉邦之外的各路諸侯浩浩蕩蕩向西進發。劉邦先於項羽兩個月進入關中秦地,並派兵把守函谷關,阻止項羽入關,項羽以武力強行入關,劉、項矛盾迅速激化。此時,項羽挾巨鹿之戰勝利之威,統率四十萬大軍;劉邦僅有十萬大軍,形勢對劉邦十分不利。但是,劉邦巧於周旋,竟然躲過了項羽的致命一擊。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項羽放過劉邦呢?

遭力拒勃然大怒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率先進入關中,之後,他派兵把守函谷關,阻止項羽和其他諸侯入關,準備上任關中王。按說,劉邦的這種做法並沒有錯,因為他在西進之前,與項羽在楚懷王面前曾經有個約定:誰先進入函谷關,誰就做關中王。既然我劉邦先於項羽進入函谷關,自然要當這個關中王。

項羽在巨鹿之戰中打敗了秦軍主力,並作為諸侯聯軍的總指揮,率領四十萬大軍西進入關。但是,當他在公元前206年十二月走到函谷關時,卻遇到劉邦軍隊的武力拒絕。此時,項羽才知道劉邦已比他早兩個月進入函谷關。司馬遷用他特有的簡練筆法寫道:“聞沛公已破鹹陽,項羽大怒。”

這是項羽入關之時的第一次“大怒”。

這裏就有兩個問題:

一是項羽為什麽大怒?

二是項羽的“大怒”說明了什麽?

巨鹿之戰勝利之後,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所謂“膝行”,就是跪著前進,由此可見諸侯將對項羽的敬畏。“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項羽因此成為天下諸侯的總指揮,總盟主。

可見,巨鹿之戰的勝利極大地提高了項羽的政治地位,使項羽高居諸侯上將軍的位置。此時的項羽已經習慣了把自己看做是秦末大起義中的最大功臣,也習慣了天下諸侯對他的尊崇和敬畏。但是,他沒有料到劉邦竟然搶先一步,先行入關。按照事先與劉邦的約定,無論項羽有多大功勞,關中王都應該給劉邦。這是項羽心中最難咽的一口氣!為什麽呢?

這裏有三個原因:

一是劉邦對項羽的態度與諸侯將對項羽的態度反差太大。

諸侯將在巨鹿之戰後見到項羽,是“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對項羽充滿敬畏之情;劉邦卻把住函谷關不讓項羽入關,明顯充滿了敵意。這個反差之大,項羽感受得非常深切。

二是項羽認為劉邦在滅秦戰爭中出力不多。

項羽認為自己是擊敗秦軍主力,滅秦貢獻最大的人;劉邦是在自己吸引了秦軍主力注意力的情況下輕松進入函谷關的,即使劉邦先入關,但因為他的功勞不夠,所以也不能讓他做關中王。

三是劉邦的關中王是楚懷王許下承諾的。

楚漢戰爭中的楚懷王,是戰國末年被秦王扣留在秦後來又死在秦國的楚懷王的孫子,是根據範增的建議由項梁所立的。項羽對楚懷王早有不滿,原因我們後面再講。

先入關者為關中王是“懷王之約”,項羽對懷王熊心極為不滿,豈能遵守“懷王之約”?

劉邦以武力拒絕項羽入關,對項羽的自尊和虛榮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傷害。這是項羽函谷關前“大怒”的根本原因。

項羽在函谷關的“大怒”說明了什麽呢?

本該笑怒從何來

這個“大怒”暴露了項羽的政治上的幼稚和無知!項羽“怒”得無知,“怒”得幼稚!為什麽這麽說呢?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劉邦和項羽的相互關系。

劉、項關系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反秦鬥爭中,劉、項兩大軍事集團是並肩作戰的友軍,他們有共同的敵人——秦王朝;也有共同的利益——滅秦後取而代之。

第二階段,秦王朝的滅亡,使劉、項兩大軍事集團失去了共同的敵人,也失去了共同的利益。從這一時刻起,劉、項兩家由並肩作戰的友軍,無可避免地演變為爭奪秦末大起義勝利果實的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這種集團根本利益的沖突是必然的,無可調和的。

這兩個階段的轉折點就是秦王朝的滅亡。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入關,秦王子嬰出降,就是這個歷史性的拐點!誰最早意識到這一歷史拐點,自覺地為本集團的根本利益而奮鬥,誰就能贏得政治上的主動權。

如果我們承認這一觀點,那麽,項羽在函谷關遇到劉邦的阻擊,得知劉邦已經比自己早兩個月入關,不但不應當“大怒”,而且應當大笑。此話怎講?我們先把話題拉開,談一談三國時曹操的三次大笑。

《三國演義》寫三江口周瑜放火,諸葛亮智算華容一事時,曹操曾有過三次仰天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