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前朝舊代 人心所向

世世楚將軍中魂

司馬遷在《項羽本紀》結尾這樣評價項羽:秦朝的暴政引發了陳勝的起義(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當時天下起兵的豪傑多得數都數不過來(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項羽沒有任何憑借,乘勢而起(然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隴畝之中),竟然只用三年時間就率領天下諸侯消滅了秦朝,分封諸侯,政令出自項羽,自號為霸王(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項羽雖然沒有善終,卻是自古以來的第一人(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項羽真的是沒有任何憑借就突然崛起了嗎?

顯然不是!將門之後就是他的第一個憑借。

他的祖父是楚國名將項燕,曾擁立楚王的兒子昌平君為楚王。秦王嬴政(秦始皇)派王翦率六十萬大軍攻楚,項燕被秦將王翦所圍,兵敗自殺。項羽的叔父項梁是秦末農民大起義初期的著名領袖。

所以“項氏世世為楚將”是項羽最重要的政治資本。這一政治資本對項羽來說,有兩點重要意義:

第一,使項羽迅速成為秦末起義軍中的重要人物;

第二,使項羽具有巨大的號召力。

秦末大起義初期有一位領袖陳嬰,原來是東陽令史(陳嬰者,故東陽令史)。東陽,是秦朝一個縣,在今安徽天長縣。陳嬰這個人,一向非常謹慎,講究信用,被當地人稱為忠厚長者(素信謹,稱為長者)。秦末大起義席卷東陽縣之時,東陽縣的一些年輕人,殺死本縣縣令,聚集了幾千人起義。但是,起義軍中沒有合適的領軍人物(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置長,無適用)。找來找去,發現東陽令史陳嬰的資歷、聲望、才幹都很合適,他們便要求陳嬰做首領,遭到陳嬰拒絕,他們就強迫陳嬰當了頭(乃請陳嬰,嬰謝不能,遂強立嬰為長)。

由於陳嬰在東陽非常有聲望,所以,在他做了首領後,這支隊伍一下子發展到兩萬多人(縣中從者得二萬人)。

這些起義的青年人看到義軍迅速壯大,便要立陳嬰為王,建立一支與眾不同、頭裹青巾為標志、不隸屬於任何人的特殊軍隊——蒼頭軍(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

但是,陳嬰的母親不同意。陳母說:自從我嫁到你們陳家,就從來沒有聽說你家的祖先有大富大貴的人(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如今突然稱王,恐怕不吉利(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找個名家歸附在人家名下(不如有所屬),事成了可以封侯,事砸了也容易逃,不至於被人指名道姓地通緝(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

自古以來,對造反的人實行的都是首惡(世所指名)必辦,脅從不問,因為歷來都是法不治眾。陳母就是要陳嬰當個“不問”的脅從,不要當“必辦”的首惡。這和劉邦剛剛起兵時的情況一樣,蕭何、曹參等人在秦朝時都比劉邦官位高,但是,一旦起義造反,他們都不敢當頭,害怕成為首惡。只有膽大的劉邦敢於當這個頭,不怕“世所指名”。

對於一個政權來說,“世所指名”,就是匪首。

陳嬰聽了母親的話就不敢為王(嬰乃不敢為王)。不做匪首,這是趨利避害,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陳嬰要把這支隊伍交給誰來帶領,就不是一個人之常情的問題,而是受一種觀念的支配。他對下屬說:項氏世世為將,在楚國非常有名(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如果我們想起兵反秦,非項氏來領導這支隊伍不行(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我們要是能依靠項氏這樣的名門大族,一定能夠滅亡秦國(我倚名族,亡秦必矣)。陳嬰的建議得到了東陽起義軍的贊同。所以,陳嬰就率領這支兩萬多人的軍隊投靠了項梁、項羽(於是眾從其言,以兵屬項梁)。

陳嬰的建議能夠得到起義軍大多數人的認同,說明當時多數人都認可項氏,項氏家族在楚地具有很強的號召力。這是項羽的重要政治資本,也是項羽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秦末大起義中還有一位受過秦朝黥刑的勇將——英布,因為他受過黥刑(臉上刺字),故亦稱黥布。黥布因觸犯秦法而被罰至驪山做苦工,便糾集了一些囚徒,逃出來當了強盜。陳勝、吳廣起義之後,他也乘勢起兵,並且在陳嬰歸屬項梁之後也歸屬了項梁。項梁戰死之後他成了項羽的部下,成為項羽手下最勇猛的將軍。項羽分封天下十八諸侯王時,黥布因為戰功居所有將領之首而被封為九江王。

黥布在起兵後歸屬項梁,與陳嬰歸屬項梁一樣,也是因為項氏世世為楚將,名聲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