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前朝舊代 人心所向(第2/2頁)

可見,在當時的社會中,六國的遺老、官僚及普通百姓,對被秦國滅掉的六國舊政權仍然存在著很強的依戀心態。六國舊政權的幸存者,實際上成為了與秦朝中央政府抗衡的一支主要力量。

陳嬰、黥布歸依的不僅是名門望族項氏,而且是自戰國以來長期存在於人們心中的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範增議立楚懷王

項梁響應陳涉起兵反秦,使楚地迅速成為天下反秦勢力最大的地區之一。但是,樹大招風。秦朝大將章邯在擊敗了攻入函谷關的陳勝部將周文之後,率兵首先攻打楚地的反秦武裝。陳勝、吳廣接連被殺。

陳勝戰死之後,項梁成為楚地反秦武裝的核心人物。項梁在得知陳勝戰死的確切消息之後,召集楚地各路反秦武裝開會,商討下一步的行動。

劉邦也來參加了這次重要會議。

七十歲的範增對項梁說,陳勝的失敗是必然的(陳勝敗固當)。秦滅六國,最虧的是楚國(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楚懷王誤入秦國,最終沒有返回故國,楚國百姓至今都非常懷念懷王(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陳勝率先起義,沒有立楚王的後代,而是自己稱王,所以不可能支撐多久(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如今,這麽多起兵的人都爭著歸屬你,是因為項氏世世代代是楚國的將領,能夠重立楚王的後人為楚王(今君起江東,楚蠭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範增的建議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在烽煙四起的反秦初期,立戰國時期楚王的後人為楚王,對當時的楚地老百姓確有一定的號召力;但是,秦朝滅亡之後,如何處理在反秦鬥爭中重新稱王的六國君王後裔,就成為一個非常棘手、敏感的政治問題:繼續保持他們的王位,等於拱手將推翻暴秦的勝利果實送給他人,這是任何一個勝利者都很難辦到的事;而廢棄他們在反秦初期確立的王位,則非常容易引來政治對手的攻擊,成為政治上的一大敗筆。誰做了推翻暴秦的盟主,誰就捧上了這個燙手的山芋。

項羽就是因為在秦亡之後未能處理好項氏在反秦初期自己擁立的楚王,而被劉邦扣上“弑君”的罪名,在政治上極其被動,付出了極高的代價。

從範增參加項氏軍團到項羽中了劉邦的反間計範增返鄉為止,範增為項羽出的關鍵性計謀並不多,特別是在政治、軍事的關鍵時刻,範增的確沒有提過什麽具有重大意義的建議。但是,無論如何,範增是項羽集團唯一的謀士,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智囊人物。

痛失叔父當自強

項梁從東阿起兵,指揮楚軍連續擊敗章邯軍(項梁起東阿,西,比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又殺了秦丞相李斯的兒子三川太守李由(項羽等又斬李由),項梁因此便驕傲起來,更不把秦軍放在眼裏(益輕秦,有驕色),項梁手下的幕僚告誡項梁不要驕傲,但是,接連到來的勝利已經沖昏了項梁的頭腦,逆耳之言已經聽不進去了。

連續戰敗的章邯卻得到秦王朝的增兵(秦果悉起兵益章邯),章邯的兵力大增之後,一舉在山東定陶大敗項梁,項梁兵敗被殺(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

項梁之死對項羽來說是一個嚴重的挫折。新立的楚王奪了項梁的余部,親自帶領;而讓劉邦繼續單獨帶兵。項羽的地位在項梁戰死之後,受到一定的輕視。

但是,項梁的戰死也給項羽帶來了歷史性的機遇。項梁在世之日,於公,項羽是項梁的副將;於私,項梁是項羽的叔叔。因此,項羽始終生活在項梁的光環之中。

項梁的過早下世,將項羽拋向秦末大起義的烽火之中,給了項羽又一個歷史性的機遇。

項梁戰敗身亡激發了項羽更強的復仇心理,他最終擊敗秦軍主力,率領四十萬大軍開進關中。但是,秦朝的覆亡卻開啟了一個群雄爭奪天下的混戰局面。項羽在這場混戰中能否像推翻暴秦統治一樣表現出色呢?

請看:項羽入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