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難說再見(第4/6頁)

的秦王,他的命運才峰回路轉、柳暗花明。他被趙國禮送回國,開始受到良好的培養教育。十三歲那年,其父去世,他繼位成為秦王,這是秦始皇一生的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他只是一個孩子,一個沒有權力的孩子。

第二階段是從十三歲到二十二歲。秦始皇十三歲繼承王位,此時雖然已成為秦王,但因年幼,政權並不在他手中,而是在母後趙姬與呂不韋、嫪毐手中。他目睹了嫪毐的橫行不法、呂不韋的專權,無奈手中無權,只能權忍等待。

二十二歲時,秦始皇舉行了加冠禮,這才開始親掌政權。從這一年到他三十九歲成功兼並六國統一天下,是秦始皇一生的第三個階段。在這一階段他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平定了嫪毐和呂不韋兩大政治集團,二是為最終兼並六國進行準備,三是發動兼並六國的戰爭。

從他三十九歲到五十歲病故是秦始皇一生的第四個階段。這個階段他在兼並六國成功之後,為建立並鞏固以皇帝為最高統治者的中央集權制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設,如建立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地方的郡縣制,統一文字、度量衡、車軌,南征南越,北伐匈奴,修築萬裏長城、馳道、直道、驪山陵,進行五次大巡遊,大尋仙藥,焚詩書,坑術士,等等。秦始皇飽受後人非議的事件基本上都發生在這一人生階段。其間,他有貢獻,也犯錯誤,而且越到生命即將結束之時,他的為政越是糟糕。如四十六歲開始修萬裏長城,四十七歲焚詩書,四十八歲坑術士。可以這麽說,秦始皇的主要敗政出現在他死前四五年間。

綜觀秦始皇的一生可以發現,在他一生的四個階段中,他基本上只在第四個階段犯了一系列錯誤。此時,他完成了對六國的兼並,建立了皇帝制度,自以為功高三皇,名過五帝,個人欲望極度膨脹,自以為無所不能。他要完成一系列的大型工程,既要大修陵寢,又要大求仙藥。此時的秦始皇已經完全聽不進大臣的意見,一意孤行,不立太子,不立皇後,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勞民統治已使大秦帝國成為即將點燃的火藥桶,僅憑一個火星就可以將大秦帝國炸得粉碎。此時的秦始皇沒有一點自省的意識,意識不到自己死後一年即將爆發反秦大起義。秦始皇為了削弱天下的反秦武裝,下令將天下兵器盡數收繳到鹹陽,加以冶煉,鑄成十二個人形鐘架,銷毀了天下反秦的堅兵利劍。然而,秦始皇的這些舉措並未能阻止之後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的起義。秦始皇認為收繳天下兵器,便可以杜絕反秦力量。但僅僅三年之後,大秦帝國就從現實中徹底消失。

打敗自己的只有自己,歷史無情地證明了這一點。這是秦始皇的悲劇,也是一切獨裁者的悲劇。

秦始皇不斷為人關注的第三個原因是大秦帝國的速亡引發了後人無盡的思考。一位引發後人不斷思考的帝王豈能不被人們屢屢提及?大秦帝國是中國古代史上壽命最短的王朝,它僅僅存世十五年就覆滅了。大秦帝國覆滅的原因頗多,前文多有涉及。但是,還有三個原因不大為人關注,一是秦始皇的統治思想,二是秦國貴族的腐朽,三是秦始皇對接班人選安排的失誤。

先說統治思想。

統治一個國家,不僅需要制度,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種思想。大秦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制度層面上實現中央集權制的帝國,但是,秦始皇創建的中央集權制還存在著嚴重的不足,這個不足就是大秦帝國缺乏統治思想。

統治思想是鞏固統治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秦始皇自始至終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統治思想。法家思想強調君王的獨裁性,然而,君王的獨裁意味著沒有其他因素能夠制約皇帝的所作所為。因此,皇帝一旦決策失誤,帝國的長期安定就會受到破壞。

秦始皇雖然崇尚法家思想,但又認為秦屬水德,依陰陽之說,“水”屬陰,陰主刑殺。便認為水德政治當用法家,以刑罰為主。所以,秦始皇“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儒家思想在兼並六國的過程中肯定不如法家、兵家那麽直接有用,但是,統治一個龐大的帝國絕對不能沒有儒家思想。法家是強國之道,儒家是治國之道。法制不可少,德治也不能缺。法家只能使臣民畏懼,儒家卻能使臣民忠誠。法家強調勢與術,它的本質是一種統治術,當法家強調以法治國之時,君王卻是在法制之外的。儒家強調的聖賢人格、德治思想,不僅是用來教育臣民的,同時也是對君王的一種約束。無法約束君王的思想學派,只能使君王更加專橫、腐敗,並且加速帝國的敗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