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唐人論秦(第2/5頁)

以秦始皇警示當朝皇帝在漢代已經開始出現,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秦始皇日益成為進行警示教育的最佳教材。

我們看兩個史例:

三國時期,魏國楊阜曾經向曹操的孫子魏明帝進諫說:

秦始皇作阿房而殃及其子,天下叛之,二世而滅。夫不度萬民之力,以從耳目之欲,未有不亡者也。

這件事的起因是魏明帝在許都,(今河南許昌)修了宮殿,又要在洛陽大修宮殿,楊阜勸諫阻止,以秦始皇修阿房宮為例,說明皇帝濫用民力,滿足己欲,必然導致亡國。阿房宮修到什麽程度,動用了多少民力,給天下造成多大的傷害,大秦帝國是否因此而亡,我們都可以棄而不論。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秦始皇成了楊阜勸諫魏明帝的反面教材。

同樣是勸諫魏明帝,另一位大臣高堂隆也是以秦始皇作為警示皇帝的嗚鐘,他對魏明帝說:

且秦始皇不築道德之基,而築阿房之宮,不憂蕭墻之變,而修長城之役。當其君臣為此計也。亦欲立萬世之業,使子孫長有天下,豈意一朝匹夫大呼,而天下傾覆哉?

對比一下楊阜、高堂隆的諫詞,大臣警示皇帝濫用民力的一個典型。

到自己行為的危險,從而終止玩火。

可以非常明確地看出,秦始皇已經成為大臣們希望通過這種警示,讓皇帝認識這兩則史例很典型,特點也很集中:一是借秦始皇警示當今皇帝,二是勸諫皇帝不要濫用民力。

晉朝的傅鹹在《吊秦始皇賦》也發出了近似的警告:

余治獄至長安,觀乎阿房,而吊始皇日:傷秦政之為暴,棄仁義以自亡。搦紙申辭,以吊始皇:有姬失統,命不於常。六國既平,奄有萬方。政虐刑酷,如火之揚。致周章之百萬,取發掘於項王。疲斯民乎宮墓,甚癸辛於夏商。未旋踵而為墟,屯麞麋乎廟堂。國既顛而莫扶,孰阻兵之為強。

傅鹹鋪排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然後虐政酷刑,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從而導致帝國大廈坍塌,無人能救,盡為廢墟,麋鹿出乎其間。這篇賦的警示作用也很明顯,傷秦政之暴,棄仁義自亡。通過大秦帝國大廈旋踵之間灰飛煙滅的歷史事實,給當權者敲響警鐘。

以秦始皇為警示教育的反面教材是皇帝制度下約束皇權的一大發明。唐代詩歌最為有名,以詩勸諫當代皇帝成為唐詩的一大特色。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李白的《古風》其三:

秦王掃六合,

明斷自天啟,

銘功會稽嶺。

尚采不死藥,

額鼻象五嶽,

徐市載秦女,

虎視何雄哉!

大略駕群才。

騁望瑯琊台。

茫然使心哀。

揚波噴雲雷。

揮劍決浮雲,

收兵鑄金人,

刑徒七十萬,

連弩射海魚,

鬐鬣蔽青天,

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

諸侯盡西來。

函谷正東開。

起土驪山隈。

長鯨正崔嵬。

何由睹蓬萊?

金棺葬寒灰。

這首詩借秦始皇求仙不成病死沙丘規勸唐玄宗不要迷信神仙。這首氣勢磅礴的詠史詩,大筆如椽,盛誇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聲威,極寫秦始皇派徐市人海求仙藥,最終卻是“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最後只落得一堆寒冷的骨灰。

以秦始皇警示當世皇帝的效果如何呢?我們看看唐太宗的例子,唐太宗曾說:“秦始皇初亦平六國,據有四海,及末年不能善守,實可為誡。”

(《貞觀政要·慎終》)唐太宗還說:“秦始皇營建宮室而人多謗議者,為徇其私欲,不與眾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遠想秦皇之事,遂不復作也。”(《貞觀政要·儉約》)可見,以秦始皇為例的警示教育確有實際效果。

在唐人評價秦始皇的作品中,晚唐杜牧的《阿房宮賦》是翹楚之作。這篇賦用華麗的辭藻、氣勢如虹的語言,極盡筆墨之能事,對秦始皇提議修建的阿房宮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它給唐人評價秦始皇提供了一個新的維度。

《史記·秦始皇本紀》確實有一大段關於阿房宮的記載:

於是,始皇以為成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成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徒刑者七十余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發北山石槨,乃寫蜀、荊地材皆至。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余。於是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因徙三萬家麗邑,五萬家雲陽,皆復不事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