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子嬰亡國(第2/5頁)

此時的二世遁入深宮盡情享樂。大秦帝國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秦二世卻聽信趙高的諂媚之語,隱入後宮,不見大臣,縱情聲色,及時享樂。

這不是在即將爆發而是在已經爆發的火山上頂上尋歡作樂。

此外,二世還不斷責難大臣。秦二世自己不願承認天下大亂的形勢,也不召集朝中大臣全力應對關東義軍的進攻,只是在宮中處理朝政,連坐朝都懶得去。軍國大事僅僅和只懂陰謀不懂朝政的趙高商酌,自己忙於與嬪妃尋歡作樂。一旦得到關東不利的消息,就責難大臣。李斯受到責難,上了《行督責書》;章邯受到責難,率兵投降;趙高受到責難,幹脆把秦二世殺掉。

可見,對秦二世的責難,誰都心驚膽寒。因為,秦二世殺人毫無顧忌,誰都怕秦二世遷怒於己。

秦二世身為大秦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夜郎自大,對關東局勢漠然置之,對六國的反秦運動采取鴕鳥心態,所有這些都更使大秦帝國危如累卵。更令人扼腕的是,秦朝中央政府在關鍵時刻還犯了一個致命的重大錯誤:佞臣趙高自毀長城。

秦二世二年(前208)冬,陳勝的部下周文率領大軍殺進關中,進軍到戲(今西安臨潼)。此地離秦都鹹陽已近在咫尺,大秦帝國的形勢一下子變得嚴峻起來。周文的大軍有數十萬人之眾,此時的秦二世才知道事態的嚴峻。

“二世大驚,與群臣謀日:奈何?”秦二世“大驚”,說明在起義軍殺到關中之前,他對關東的形勢判斷完全建立在自己的主觀臆測上,完全不知道國事嚴重到這種程度。“與群臣謀”,道出了秦二世並非白癡關鍵時刻他的第一反應是與群臣商議應對之策。

在秦帝國危急存亡之秋,誰能站出來拯救秦帝國呢?

章邯。

章邯是秦帝國的“少府”。少府為秦帝國的九卿之一,是專門掌管帝國宮廷制作的宮府長官。章邯建議,敵兵已到,近在咫尺,人數眾多,調集臨近各縣的軍隊已經來不及了。修驪山陵墓的刑徒人數眾多,現在唯一的辦法是立即赦免他們,發給他們兵器,我率領他們去迎擊。

章邯是唯一一位在秦帝國危急時刻提出切實可行辦法的大臣,秦二世當然立即準奏。並急調上郡(治今陜西榆林東南)的將軍王離作戰。

章邯統兵之後,不負眾望,首先擊敗了已經進入關中的陳勝大將周文的數十萬大軍。周文戰敗,退出函谷關,大秦帝國的燃眉之急得以解除。

秦二世又派官員增援章邯,章邯乘勝追擊,又在澠池大敗周文,周文自殺。陳勝在連續戰敗之後,被其部下殘害。此後,章邯又殺了南方義軍中勢力最為強大的項梁,滅了魏國,殺了新立的魏王。章邯率領這麽一支臨時組織起來的軍隊,擊敗了江南所有的義軍,又渡過黃河攻打趙地,大破趙軍。可以說,章邯出兵,一路凱歌高奏。章邯成為在大秦帝國危亡關頭挽救帝國命運的第一人。

章邯的戰績充分證明他是能夠力挽狂瀾的難得人才。秦國從來不缺乏名將,從昭襄王時期的白起,到秦王贏政之時的王翦、王賁、李信、蒙恬,秦國戰將如雲,但是,秦二世繼位之後首先殘殺了蒙恬。此時王翦等老將已相繼故去。章邯就是白起在世,王翦重生。如果重用章邯,再調集大兵,即使不能撲滅關東的熊熊烈火,退保關中應當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章邯是秦帝國危亡關頭的萬裏長城。

但是,秦二世三年(前207)冬,趙地反秦武裝退保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王離軍圍困。章邯屯軍巨鹿的南面,供應王離軍糧草。就在章邯與王離率領秦軍主力與項羽在巨鹿進行生死決戰之時,趙高不但不以國事為重,反而在此時謀殺了李斯,折斷了大秦帝國政壇的一條臂膀。這年夏天,前來救趙的諸國軍隊抵達。項羽率領楚軍渡過黃河,切斷王離軍和章邯所部的聯系,並渡過漳水,破釜沉舟,作必死戰。章邯數戰不利,秦二世馬上派人責問。章邯擔心秦二世不信任自己,特派長史司馬欣回朝說明情況,希望緩和自己與秦二世的關系。時任中丞相的趙高聽說章邯派司馬欣來了,遲遲不見。司馬欣等了三日,感覺形勢不妙,連夜逃走。趙高果然派人追殺司馬欣,幸虧司馬欣走的不是“故道”,才躲過一劫。逃回大營的司馬欣對章邯說,趙高掌權,將軍若是有功,趙高必然嫉妒,會被殺害,無功更要被殺,願將軍早做打算(夏,章邯等戰數卻,二世使人讓邯。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趙高弗見,又弗信。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欣見邯日:趙高用事於中。將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這一番話大大動搖了章邯拱衛秦帝國的決心與意志。此時,齊、燕、趙、楚諸軍一起圍殲王離所率的秦軍,總指揮王離被俘,遭殺害,長城軍團潰敗。於是,章邯選擇了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