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統一制度(第4/5頁)

從大體上看,秦始皇“書同文”的措施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但是,他采用小篆作為“書同文”的國家標準,則並不可取,再加之秦朝國祚短暫,因此,成效並沒有後人想象得那麽大。

統一貨幣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在經濟領域推行的重大舉措。

戰國時期,不僅各國互相攻伐,而且各國的貨幣也不盡相同。當時通行的貨幣主要有四種形態。一是布幣,形狀像農具中镈(bo,博),主要流通於三晉,即韓、趙、魏。二是刀幣,主要流通於齊、燕、趙三國。三是圓錢,主要通行於秦、西周、東周、趙、魏沿河(靠近秦國)之地。四是郢爰與銅貝,只通行於楚國。各國自鑄貨幣,甚至私人鑄幣。當時貨幣的不統一使秦始皇深感即使政治已統一,仍不能掌控經濟上的統一。

戰國時期流行的貨幣主要是銅幣與金幣兩大類,形狀各異。

統一貨幣的根本目的在於鞏固政治統治。六國貨幣龐雜即是六國政治紛亂在經濟上的具體表現。為了建立與政治統一相匹配的經濟體系,必須在貨幣政策上實現統一。

秦始皇采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

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制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

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日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史記,平準書》)。

秦始皇用行政手段強行統一貨幣,這一舉措使戰國幣制的混亂局面立刻得到了有效控制與規範。秦始皇統一貨幣所獲得的成效遠比他統一文字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統一貨幣的措施更合乎規律。六國的貨幣大小不一、輕重不一、形體不一(刀形、布形)、價值不一,秦國“內方外圓”的貨幣比六國的貨幣更方便攜帶,流通起來也更為便利。“秦半兩”為五銖錢的出現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可以說,“秦半兩”影響了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貨幣形態。

秦始皇采用“內方外圓”的圓形貨幣作為秦代的統一貨幣形態,這與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相契合。中國古代一直崇尚“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先秦諸子一直認為,天道為“圓”,地道為“方”。秦幣的“內方外圓”恰好符合這一哲學思想,而且非常實用。“內方”便於穿串,“外圓”不易磨損。

一錢之中,既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又具備了易於攜帶、便於使用的特點,它的通行便是必然的了。

此外,在戰國中後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若幹個經濟區,這些經濟區是和戰國七雄諸國共時而存的。各國的經濟區之間由於交換的需要,已經將貨幣的統一逐漸提到議事日程上。秦始皇統一貨幣適應了這種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這也是這一舉措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統一度量衡是秦始皇在經濟上成就的另一件太事。

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非常混亂。

度量衡分別是三種單位。“度”是計量長短的器具,“量”是、測量體積的器具,“衡”則是計算重量的器具。

先說“度”。在傳世至今的四件戰國銅尺中,洛陽金村銅尺長23.1厘米,安徽壽縣楚國銅尺長22.5厘米,長沙兩件楚國銅尺長分別為22.7厘米、22.3厘米。這四件銅尺的長度相差最少為0.3厘米,最多為0.8厘米;兩件楚國銅尺的長度也不一樣。可見,戰國分裂局面造成的度量衡混亂之大。

再說“量”。魏國的量制以益、鬥、斛為單位,齊國的量制以升、豆、區、釜、鐘為單位。而齊國姜氏政權的定制是:“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釜十則鐘(《左傳·昭公三年》)。”其意是說,四升為一豆,四豆為一區,四區為一釜,十釜為一鐘。田氏卿族為了奪取姜氏的齊國政權,收買民心,改變量制——五升為豆,五豆為區,五區為釜,十釜為鐘。可見,各國都有自己“量”的標準。

最後說“衡”。趙國的衡制以釬、鎰為單位。楚國的衡器是天平砝碼,以銖、兩、斤為單位。據楚墓出土的砝碼測量,楚制一斤平均值是260.798克。

度量衡的混亂帶來兩大弊病:一是商品交換因為難以換算而無法順利進行;二是賦稅收入不均。秦國在商鞅變法之時,就已經制定了度量衡單位。

在現在的上海博物館裏,藏有商鞅變法時頒發到重泉的標準升,這方升的表面還刻有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