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統一制度(第2/5頁)

根據漢代著名文字學家許慎的解讀,秦始皇是用秦國小篆作為統一天下文字的標準。我也認為,秦始皇統一文字用的不是隸書,而是小篆。我的依據是什麽呢?

第一,秦始皇為了統一天下文字制定了三部字書。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七章,令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六章,又令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七章。李斯、趙高、胡毋敬均用小篆來進行這三部字書的寫作。

第二,當時各地的刻石均為小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經五次巡遊全國,在各處留下眾多的刻石。而今天我們還能看到一部分這些刻石的臨本或摹本,如泰山、嶧山、芝罘、瑯琊台、會稽等的刻石,在泰山刻石中還有留存至今的實物,這些刻石文字均為小篆。刻石是秦始皇五次大巡遊的重要活動之一,內容無非是記載秦始皇兼並六國等豐功偉績,所用的小篆必定是秦始皇統一全國的文字。

第三,根據許慎《說文解字·序》的記載。《說文解字》是中國文字學的經典之作、奠基之作,因此,許慎對於統一文字所持的說法,一定有他的文獻依據。

既然如此,為什麽我們今天看到的出土秦簡中竟然有那麽多用隸書書寫的文字呢?

有兩種可能:一是秦始皇將隸書作為統一文字的書體之一,二是秦始皇用秦國小篆進行統一文字最後沒有獲得成功。而上述列舉的三點足以證明第一種可能不成立,那麽,只能是第二種可能。

中國文字書體的演變大致是,殷商通用甲骨文,西周、東周通用大篆,戰國時期盛行小篆,漢代流行隸書。在這些文字書體中,大篆是一種使用較為混亂的書體。

李斯建議用秦國文字統一天下文字,這當然是以戰勝者的姿態統一天下。但是,有一個前提,即秦國文字是否是當時天下最先進的文字。實際上,秦國小篆並非如此。

文字的功能在於交流,因此,文字的形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實用性。

一種不具備實用性的文字是沒有生命力的,因為它不便於書寫。既然文字重在交流,那麽,天下百姓在使用文字時,便常常會創造出書寫簡便的字體。

這種來自民間的創造有利有弊,積極的一面是為文字書體的演變提供了巨大的能量,而消極的一面則是造成了文字使用的混亂。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文化算不上先進。但是,秦國在軍事、經濟方面力量的強大,卻是其他六國遙不可及的。所以,最終由文化並不發達的秦國統一中國成為了歷史的必然。這在中國歷史上常發生。隋朝一統天下、蒙元鐵騎征服,都是文化弱軍事強者的勝利。盡管秦國能憑借軍事手段統一天下,然而從文化發展層面來看,秦國文化與被滅掉的六國文化還是有差距的,齊文化、楚文化都比秦文化先進。因此,秦國的文字也並不是戰國時期最先進的文字,因為它不夠簡便、實用。

秦始皇統一文字采用的正是秦國小篆。小篆華美、整齊,觀賞性很強,但是,小篆的最大缺點是不便書寫。戰國時代有許多縱橫家,他們往往一天之內就要書寫幾千字的文章以說服君王,若用小篆來書寫,顯然無法完成。

當時,使用得最多的應當是從大篆發展出來的更為簡便的書體——隸書。

我們今天看到的秦簡中大量存在的隸書,便是秦始皇用小篆統一文字失敗的一個明證,它從一方面說明了簡便易寫的隸書代替了秦始皇強制推行的小篆。但是,我們不能因為秦簡中大量使用隸書就斷定秦始皇是用隸書統一文字的,這是有違史實的。

提到隸書,問題頗多:一是什麽是隸書?二是誰創造了隸書?三是秦始皇為什麽不用隸書統一文字?四是如何評價用小篆而不用隸書統一文字的利弊?

先說第一點,什麽是隸書?

隸書的“隸”,意思是“隸屬”,隸書是隸屬於某一種文字的簡便書體。既然西周、東周使用的都是大篆,那麽,隸書應當是隸屬於大篆的一種簡便書體,當然這是古隸書。換句話說,隸書是大篆的手寫體。在用大篆勒石刻碑之前,需要起草相關的文字,而不假思索就直接勒石刻碑是不可想象的。當時,應當是在不易保存的材料諸如木簡、竹簡之類上起草碑文文字。

再說第二點,誰創造了隸書?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時期的程邈創造了隸書。這個說法最早見於西晉書論家衛恒的《四體書勢》。秦朝有一個叫程邈的徒隸,因為犯罪入獄。程邈看到當時獄官用不便於書寫的篆書寫字,就對篆書作了修改,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創立了一種新的字體。秦始皇看了改動後的新字體,很是欣賞,不僅赦免了程邈的罪,還封他為禦史,並將這種字體在官獄中推行。程邈原來的身份是個徒隸,因此起初新字體專供隸役使用,便把這一書體稱為隸書(或日下杜人程邈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雲陽十年,從獄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損減,方者使圓,圓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為禦史,使定書。或日邈所定乃隸字也——《四體書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