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集權皇帝(第4/5頁)

乾卦由三畫“□”組成,歷來有“乾三連”之說。陰卦最典型的是成兩組六畫“一”排列而成的坤卦,歷來有“坤六斷”之說(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水屬陰,坤為陰,水德必以“六”為數。所以,在秦代,“六”是一個非常神秘的數字。六寸、六尺、六馬都以“六”為數,甚至秦初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六乘以六)時,也是以“六”為倍數。

這些事例說明白後都沒有什麽神秘之處。然而,秦始皇在大講以“六”為紀的同時,卻又不解釋清楚為什麽要如此,他有意要制造一種神秘色彩。

三講傳國璽。

傳國璽是“奉天承運”的具體體現。在上部《秦趙之爭》中,秦昭襄王對趙惠文玉得到的和氏璧垂涎蘭尺,企圖以十五座城池為誘餌,空手套白狼,騙取趙國的和氏璧,但是最後失敗了。不過,後來秦國滅掉了趙國,也如願以償奪得和氏璧。贏政得到和氏璧之後,命令李斯在上面書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這八個字能表明贏政得到天下是“受命於天”,而且還得順承傳之萬世的天意。還有一說,秦始皇的傳國璽是用藍田玉刻成的。

“德運”聽起來總是那麽玄玄乎乎,讓人感到神秘,而傳國璽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存在物。因此,傳國璽的重要之處在於它是“德運”的一種物化形態。從秦始皇開始一直到宋代,開國皇帝一直都把手握傳國璽看做是天命所歸的象征。朱元璋稱帝後,因為沒有得到傳國璽,一直以為大憾。

四講封禪。

封禪是帝王進行的最盛大的天地祭典。“封”是在泰山山頂築壇祭天,“禪”指的是在山南梁父山辟基祭地。“封’與禪”一先一後,先祭天,接著祭地,所以,“封”“禪”合稱。

封禪是表明“奉天承運’的大典。易姓而王”的君王,一定要通過“封泰山禪梁父”的儀式,向天帝報告成功(《五經通義》雲: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史記·封禪書》,張守節《史記正義》引)。

封禪是在西周出現的一種具有宗教性質的祭祀大典。秦始皇兼並六國之後,把封禪與受命於天相互聯系,使封禪成為“奉天承運”的一種文化象征。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也就是兼並六國後的第三年,秦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泰山下,商議封禪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名正言順的。儒生們的議論各不相同,難於施行。

於是秦始皇黜退所有的儒生,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禪禮於梁父山。

秦始皇舉行封禪大典,固然有慶祝成功之意。但是,通過封禪進一步論定大秦帝國的合法性,仍然是贏政心中第一位的大事。這近乎純粹是出於政治目的,表示皇帝受命於天,向天告太平,並答謝天的佑護之功;當然更要向上天匯報自己的顯赫政績。

秦始皇無論是稱皇帝還是神化自己,其目_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在政治上實現高度統一,不允許諸侯紛爭的局面再次在自己建立的大一統的大秦帝國內出現。所以秦始皇首創了皇帝制度,他用“五德終始”說來證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這保障了整個王朝思想輿論上的統一。但僅有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在加強對地方和官員的控制方面,秦始皇也是煞費心機,想盡辦法。那麽,秦始皇是如何具體操作的呢?

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常常有巨大的慣性。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這一年(前221),丞相王綰等大臣認為,六國剛剛被滅,燕、齊、楚等國地處偏遠,如果不封王鎮守,很難統治。所以,建議立諸皇子為王,鎮守偏遠之地。這一建議實質上是希望秦始皇能封皇子為諸侯王。

秦始皇把這個建議交付廷議。所謂廷議,即大臣們的朝議。朝堂之上的意見幾乎是呈一邊倒地支持丞相王綰“分封諸子”的建議,只有廷尉李斯一人反對。

李斯認為,周文王、周武王當年分封的諸子、兄弟、親戚極多,可是到了後代,當年的親戚關系越來越疏遠,相互攻擊,如同仇人。而周天子也管不了諸侯之間的戰爭。如今天下靠大王的神靈獲得統一,劃分為郡縣,皇子功臣們也有賦稅重賞。如果維持這樣的局面,天下非常容易控制,並且能得到安寧。如果設置諸侯,很有可能會重蹈周朝的覆轍。

秦始皇說,秦統一天下之前,天下百姓無不苦於連年戰爭,原因就是那些諸侯王相互爭鬥。現在朕仰仗祖宗神靈,剛剛安定了天下,如果再立諸侯,這等於又要挑起戰爭。天下百姓豈不是難以得到安寧?廷尉說得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