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袁洪特殊關系由來

作為宋案中的兩個關鍵人物,洪述祖與袁世凱是如何結識的,二人關系如何,是解開宋案謎團首先必須研究的問題,但這個問題卻未見有人詳細研究過。根據現有資料來看,洪述祖和袁世凱初次見面,應是甲午戰爭爆發前在漢城。其時袁世凱擔任清朝駐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委員,洪述祖則於是年五月二十七日(6月30日)被津海關道盛宣懷派赴朝鮮,協助電報局總辦李毓森辦理電線事務。洪述祖於六月初一日(7月3日)到達漢城後,很快便被李毓森派往漢城以北至開城一線辦理電線事務。六月十七日(7月19日),洪述祖完成任務後由仁川啟程返回天津,合計在漢城及開城一線工作僅20余日。[102]其間,盛宣懷得知袁世凱健康欠佳,曾於六月初十日(7月12日)致電表示關切,並告訴袁世凱,“洪引之醫甚精,可備診”。[103]因此,在洪述祖短暫的漢城工作期間,他與袁世凱應當見過面。1918年11月洪述祖在京師高等審判廳作供時也說:“唐紹儀作駐高麗幫辦軍務之時,我隨唐紹儀辦事,彼時袁世凱作駐高麗辦事大臣,因此與袁世凱相識。”[104]可證洪述祖的確早在甲午戰爭爆發前已經與袁世凱、唐紹儀相識。只不過唐紹儀當時為駐朝鮮總領事,而非“駐高麗幫辦軍務”;洪述祖系隨漢城電報局總辦李毓森,而非唐紹儀辦事。

在洪述祖自朝鮮返回天津的同時,袁世凱也受命回國。不久,中日戰爭爆發,洪述祖被盛宣懷第二次派赴朝鮮,到平壤辦理電報事務。洪述祖於七月二十七日(8月27日)抵達平壤,除辦理電報事務外,不久又被先前從漢城以南牙山敗退至平壤的葉志超延入幕府。[105]袁世凱則奉命到奉天辦理後路轉運事宜。八月十七日(9月16日),平壤失守。九月初,袁世凱在奉天鳳凰城碰到了身負槍傷、敗退回來的洪述祖,二人再次相見。袁世凱當時曾致函盛宣懷請多關照洪述祖,稱:“該令才識極佳,殊切佩服,惜不能挽之以資佐……此次險極,務乞垂憐優惠,以勸勤事者。”[106]可見袁世凱對洪述祖印象甚佳,而且非常欣賞其才幹,不過盛宣懷並未施以援手。此後,二人命運迥殊,洪述祖長期以幕僚或候補官員混跡於上海、江蘇、湖北等地,袁世凱則平步青雲,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光緒三十三年(1907)底,洪述祖以試用道至直隸候補,先後被總督楊士驤委任會辦直隸全省水利總局、洋務局、印花稅局、度量權衡局等事宜,後又任井陘礦務局總辦。其時袁世凱已升任外務部尚書。三十四年底,袁世凱被清廷罷免,回到河南原籍。宣統二年(1910)底,洪述祖亦被直隸總督陳夔龍奏請革職。在此期間二人仍偶有聯系。

迨至武昌起義爆發,清廷請袁世凱出山,洪、袁二人關系開始緊密起來。先是宣統三年(1911)秋,四川爆發保路運動,反對鐵路幹線國有政策,清廷不得不於九月初五日(10月26日)將郵傳部大臣盛宣懷罷免,而以唐紹儀繼其任。[107]由於唐紹儀為“袁之私人”,清廷這一舉動被時人視為“政府欲以內閣總理畀袁,冀其與革黨議和,商定滿意之改革辦法,以平亂事而保朝廷”,因此,唐紹儀“允否赴任,頗為人所注意”。[108]洪述祖與唐紹儀相識多年,當時又都住在天津,頗有往來,[109]他建議唐紹儀不要就任,而與袁世凱密商南北議和,乘機將清帝推倒,實行民主共和,由袁任總統,唐任總理。此中內幕,張國淦在《辛亥革命史料》“南北議和”一節中曾經披露:

據趙秉鈞言:“唐紹儀到京,住東交民巷六國飯店。直隸候補道洪述祖,在北洋時與唐有舊,力勸其不就郵傳大臣職務,乘此機會,仿照美、法,將中國帝制,改造民主。其進行,一方面挾北方勢力,與南方接洽;一方面借南方勢力,以脅制北方。其對於宮廷、親貴、外交、黨人,都有運用方法,照此做去,能使清帝退位。清廷無人,推倒並不甚難,可與宮保(袁)詳密商定,創建共和局面,宮保為第一任大總統,公為新國內閣總理”雲雲。後來大都不出其策劃。此民元年趙秉鈞在國務院稱贊洪述祖之才言之,似有過譽之處。此事外間絕少知者,除趙以外,惟國務院秘書程經世言,洪曾勸唐不任職,未言其他。[110]

另外在《孫中山與袁世凱的鬥爭》一篇中,張國淦也講到了此事,並說:“民國元年趙秉鈞在國務院向我推譽洪述祖的時候,曾告訴我,洪述祖替袁世凱所想的辦法,也是袁世凱自己所采取的辦法。”[111]張國淦民初曾任國務院秘書長,其所述得自國務總理趙秉鈞,而趙與袁、洪皆有密切關系,也是南北議和中袁方的重要人物,故能得其內幕。不過張國淦所記細節亦有不確之處,如洪述祖直隸候補道之職當時已被革去,洪與唐相識也非在北洋時,而是早在唐紹儀甲午年任職朝鮮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