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洪應案前“真史”追溯

洪述祖與應夔丞的人生軌跡,原本毫無交集。要了解二人如何走到一起,首先必須對他們各自的過往經歷加以考察,以見其遭際、性格與行事風格等,進而確定是哪些因素促使二人最終走到了一起。

1.洪述祖之歷史

洪述祖這個名字在宋案發生前,可以說知道的人並不多。迨宋案發生後,各報方揭載其歷史,然多語焉不詳,錯訛連連,又時以謾罵之詞加之。如《民立報》說他“為人奸狠陰毒,不容於社會,在京之常州同鄉,無不恨之次骨,素有‘洪殺胚’之綽號”。[1]又說:“洪撓〔述〕祖本為官場之一大流氓,犯案累累……惟恃其能言善辯,又善逢迎之技,故至今漏網。其人劣跡散見近人小說中,如《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賣國奴》《無恥奴》數種,大半寫其歷史,其萬惡不赦,可想而知。大概洪述祖可謂滿清一代齷齪官僚之代表,宜其遇事生風,交結匪類,忍心害理,殘殺正人矣。”[2]《民主報》則說:“此醜也者,實一鄉之穢物,中國之公敵,而禽獸中之不衣冠者也……聞述祖亦號印之,凡四十歲以上之人,聞以洪印之三字連舉者,無不知其為怪物,為惡物,今竟釀成此醜之罪惡者,則彼先人之大名為之,而其先人亦當銜恨於九原。”[3]諸如此類文字還有不少,皆於宋案發生後忽然現於報端,流傳至今,不但無助於了解洪述祖的真實歷史,反而對後來研究者客觀評價其人造成困擾。故欲了解洪述祖的真歷史,就必須撇開這類醜化、謾罵文字,盡可能從可靠史料入手,以客觀態度記述之。[4]

洪述祖(1859—1919),原名洪熙,江蘇陽湖(今屬常州)人,字蔭之(又作蔭芝、引之、印之)。從現在所見史料來看,洪熙這個名字主要用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前,此後逐漸改稱洪述祖。這一變化一直無人注意,故宋案發生,時人追溯其歷史時,從未提到過洪述祖即洪熙。洪述祖前後階段的歷史就這樣被割裂開來,洪述祖不為人所了解,與此有直接關系。

不過,洪述祖的高祖卻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他就是乾嘉著名學者、大名鼎鼎的洪亮吉。[5]其曾祖名洪飴孫,也是著名學者;祖父名洪谷曾,是國子監生;生父名洪彥先,曾官陽湖候選訓導。[6]鹹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陷常州時,洪彥先死於巷戰。洪家17口皆投門前花橋後河以殉,時洪述祖方生9月,與其母張氏被人救起。[7]

洪述祖的幼年生活是很孤苦的。其母被救後,即投娘家,渡江而北,轉徙數年,靠紡績度日,撫育遺孤。雖然生計艱難,但張氏對洪述祖的教育絲毫沒有放松,時時以高祖洪亮吉母親蔣氏督催幼年洪亮吉讀書的故事勉勵他,希望他日後也能夠成為一名學者。洪述祖曾有文字記述他6歲以後母親督學情形,謂:

不孝六歲,太宜人令赴鄰塾,授《禮記》“中庸”“大學”二篇,日數行。夜篝燈,就短足幾,太宜人且織且督課,書聲、機聲相應和,恒至漏數下不止。鄰裏憫太宜人勞苦,勸以不孝學賈,可得飽食,且速成。太宜人婉謝之曰:“此子大宗一線也,忍令其墜先緒乎?且撫孤吾分內事,何敢以為苦。兒學不成,乃吾苦耳。”遂詳述《機聲鐙影圖》事。《機聲鐙影圖》者,先高王父編修君(即洪亮吉——引者)為母蔣太宜人作也。編修君學行為海內宗仰,故太宜人每以為勖。聞者鹹感嘆去,至有泣下者。繼而江南北悉平,宦遊戚串稍與故鄉通耗,不孝姑母劉隨宦於皖,迎太宜人挈不孝往。姑死返常州,依先季父君沐先生於北岸裏,不孝由是得從季父傳習經義,太宜人所至操作如故。[8]

洪述祖口中所謂“季父君沐先生”,是指其叔父洪彥哲。關於洪述祖由安徽姑母家返回常州後的讀書情況,他後來在《如水齋讀書志聞》自敘中是這樣記述的:

同治己巳,述祖年十一,自皖之貴池還裏,依季父君沐先生居北岸湯氏宅,從薛孝廉佳先生授讀《毛詩》,日以陸德明《釋文》寫注於下,《尚書》則以王西莊《後案》講解。夜歸,季父又自授《段氏說文》數十字。童稚無知,新苦其繁重,不甚解也。季父每過塾中,縱論經史,薛師輒有問難,娓娓至數小時不休。述祖課畢旁聽,雖不知其所以然,而耳習能詳,頗多記憶。少長,為制藝詞賦所溺,未暇及此。迨弱冠補弟子員,得昆山顧氏《日知錄》、高郵王氏《經義述聞》二書,日夜讀之,證以童塾舊聞,時有觸悟。恨季父久歿,無從就正。又館食無定,不能時從薛師質疑,或於歲暮相過,偶一商榷而已。是編經義各條,追憶季父、薛師舊說為多,間有己獲,不更標異,名曰《讀書志聞》,寫藏篋中,久未編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