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江南(第2/2頁)

周來福這次嘖嘖嘆道:“到時一定要去好好看看。”

陳新在一邊笑道:“有得你看的,咱們就在離南京最近的地方上岸。”

陳廷棟回道:“那便是江東門外的上新河,還有龍江關兩處。”

此時接近天明,幾人都不再回倉,在甲板隨意聊天,到天亮後,海狗子等親衛也來到甲板,傻和尚看著水面上往來的船帆,驚奇的道:“咦,咋船多了哩。”

宋聞賢轉頭調笑道:“胖和尚,這是長江了,自然比海上多些。”

“啥叫江?”

“大河。”

傻和尚摸著光光的腦袋,左右看了一圈,好半天才道:“娘哎,怎地河岸都看不到,有這麽大的河哩。”

……

數日後,陳新帶頭走下船,身後的聶洪等人跟著下來,好奇的四處打量,碼頭上到處是溫軟的吳地口音。

這裏叫龍潭,江對面不遠就是揚州府的瓜埠,也就是南京附近長江上兩個重要渡口之一的瓜洲渡,那裏也有進入大運河的航道之一,從湖廣和江西順流而下的漕船有部分從此處入運河。

他們停靠龍潭後,江上一直是逆風,此處離南京已經很近,陳新也不想耽擱,留下沙船,讓他們在龍潭買一批南貨後直接回威海,在龍潭休息一夜,第二日雇了馬車向南京趕去。

幾輛馬車離開龍潭後,沿途景色慢慢變化,兩側農田中植滿桑樹和棉花,八月正在長江中下遊棉花的開花季節,棉田中布滿繁星一般的白色花朵,桑樹林中無數的農人正在采摘桑葉,在這些經濟作物中夾雜著少量的稻田。這幾樣主要的農作物之外,又見縫插針的在田埂等處種了許多水果,最多的是橘子,金黃的果實掛滿枝頭,也到了成熟季節。

沿途所見百姓大多衣衫不俗,而且路上行走的女子也比北方多,不少人還大膽的打量他們,或許是經濟上寬裕,百姓看著比北方多了一種自信的神采。

劉民有、陳新、宋聞賢和陳廷棟坐一個車,劉民有看了一段,轉頭對陳廷棟問道:“建庸兄,為何江南種棉桑如此之多?”

陳廷棟搖頭晃腦道:“應天附近還算少的,松江、湖州、嘉興等地更有過之,江南得機樞之利,升鬥小民以蠶桑絲綿得利,遠超種田,是以人人舍本逐末,原本的產糧重地,如今自給尚不足十一,余者皆需湖廣江西運來,每到兩季收熟,各條河上糧船不絕於途。”

宋聞賢也道:“山東其他地區,實際也相差不多,劉先生未去過袞州和東昌,那裏同樣遍種棉花,得利確實遠超麥粟,於一家一戶一村一寨可如此,於我文登營上萬百姓,卻不可如此,北地今年愈加天旱少雨,饑荒一來,這棉花也吃不得,到時再仰食於商賈,非智者所為。”

劉民有點頭道:“宋先生所說有理,是以分地之時都要求屯戶必須種麥,對於套種的面積,亦有要求,免得那些農戶鉆空子。”

陳新靜靜聽著幾人說話,眼睛看著遠處一個騎牛的牧童,他正在牛背上搖搖晃晃的唱歌,江南的牛比他想象的多,連行人也有不少騎牛和騎驢的,但江南的糧田之少,也讓他很驚奇,原來所說的魚米之鄉,現在大多變成經濟作物,江南絲和棉的銷量很大,利潤也比較高,種植和制造都有很大的附加值,市場的調節使得地域的經濟結構出現了分化,便有了陳廷棟口中的江南人人舍本逐末。

這時馬車駛過一座木橋,後面馬車上的海狗子興奮的大聲叫喊起來,劉民有轉頭一看,旁邊河中幾條小竹排,漁夫撐著竹篙在緩緩滑行,竹排上還停著幾只尖嘴的魚鷹。河水清澈見底,能看到一尾尾的魚兒遊動。

漁夫竹篙一揮,幾只魚鷹鉆入水中,水中一陣浪花翻滾,看得到魚鷹在清澈的河水中快速的潛行,再冒出水面時,它們口頸中都鼓鼓的,有一只口中還露出一條擺動的魚尾。

漁夫伸出竹篙,把魚鷹架上竹排,用一個竹簍對著魚鷹的嘴巴,手在頸子上一擠,一條魚兒就落入了竹簍中,漁夫把竹簍蓋好,掛在漁船邊上,有一半沒入水中,魚鷹接著又開始下一次捕捉。

海狗子和傻和尚看得哈哈大笑,劉民有從來沒看到過魚鷹,饒有興趣的看著,有些奇怪的問道:“為何這魚鷹這麽聽話,吃到口中也不吞?”

陳廷棟解釋道:“脖子上捆了繩子,它吞不下去。”

周來福也看得大笑,“有趣,有趣。”

陳新曾看過魚鷹表演,沒有特別驚奇,見他們喜歡,讓馬車停下,海狗子下了車,大呼小叫幫著漁夫指點魚群。

劉民有轉頭對陳新笑道:“江南果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