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七)

“華夏民族歷史上,一直缺乏流通用的貨幣,秦、兩漢時期尤其嚴重,因為貨幣數量不足,阻礙了商業活動、物資流通,對國家發展極為不利,而貨幣不足的原因:天災、人禍!

天災者:中國的主要黃金、白銀礦藏,分布在西北昆侖山、東北長白山、西南橫斷山脈地區,兩漢時期還沒有納入國家版圖,或者無法進行開發!

黃金、白銀兩大貴金屬的缺乏,讓國人只能退而求其次,以銅作為主要貨幣(荊州的大冶、黃石,揚州的會稽、丹陽,益州的蜀郡都有大量銅礦。)

人禍者:因為生產技術低下,兩漢時期開采的銅礦較少,大部分鑄造禮器、樂器、家具、餐具用了,用於鑄造貨幣的少之又少!

國人又有存錢的‘壞習慣’,總把得到的金、銀、銅錢幣,或是藏於墻壁中,或是深埋於地下,以備子孫不時之需,能用於流通的貨幣,數量就更加的少了!

早在漢武帝時期,就有聰明的大臣提議過,用金屬貨幣取代糧食,給各級官員發放俸祿,以減輕運輸過程中的消耗,可試行了一段時間,又無奈的放棄了,繼續的發放祿米!

因為貨幣到了大臣手中,他們就招募工匠、私設作坊,不是融化成金磚、銀錠儲藏起來,就是改鑄成精美器皿,向外售賣謀取暴利,用於流通的越來越少,以至民間只能以物易物,犒賞將士都沒有錢幣。

比如曹營有規定,將士斬獲一個首級,可以賞賜五兩黃金,可國庫中沒有黃金,就連銅錢也不夠用,只能賜予相當五兩黃金的實物,糧食、絲綢、土地之類。

用糧食發放俸祿,中途雖然消耗巨大,卻能延緩金屬貨幣流失,讓百姓們有錢可以用,這也是無奈之舉吧,畢竟官吏們領到糧食,總不能也深埋地下吧?

“大司馬以貨幣代替祿米,減輕了中途運輸消耗,固然是利國利民,可貨幣到了權貴手中,猶如進了貔貅之口,恐怕很難出來了!

一旦因貨幣不足,引發大規模的錢荒,其害更勝民亂十倍,只怕會社稷動蕩、天下大亂,何況官吏們的嘴喂叼了,再改回來會犯眾怒呢!”

陳群身為內政官員,非常清楚‘錢荒’的危害,比起戰亂、洪水、瘟疫、幹旱……有過之而無不及,世人未必怕死,卻怕沒錢花呀!

而且用貨幣發放俸祿,讓大小官員十分高興,一旦因為貨幣不足、重新的發放祿米,巨大的心裏落差下,就會爆發出無盡怒火,整個官僚階層憤怒起來,曹操、蕭逸也未必承受的住?

“呵呵,文長心思縝密、政務熟練,若再能開拓胸襟、廣交賢達,則前途不可限量呀!”

“權貴毀錢之事,不必過於擔心,本大司馬已有定策,今後誰毀的錢越多,誰就會哭的越慘了!”

蕭逸目光長遠,從來是走一步、看十步,既然敢用貨幣發俸祿,自然有應對‘錢荒’的辦法:

首先:二十八處大型礦山,一半以上有金、銀、銅貴金屬,數百家豪商聯手開采,產量必然非常驚人,用之來鑄造新的貨幣,可以彌補流通不足了。

其次,佛家勢力惡性膨脹,聚斂大量財富同時,還不斷毀壞金屬貨幣,用來鑄造金佛、銀龕、銅鐘、銅罄,僅許昌城內外就有寺廟百余家,又該儲存了多少財富呢?

自己就要出手滅佛了,中間必然有很多阻力,如今用貨幣發放俸祿,等於拉攏住了官吏之心,為了自己的錢袋子著想,他們也得全力支持自己,毀佛像以鑄錢幣吧?

最後,等自己壓制住佛門、穩定中原民變之後,就該收拾一下權貴們了,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跟自己玩金融遊戲,坑不死這幫蠢貨!

太倉人多事雜,難以靜心思考,讓崔烈、孟建與學子們留下,繼續給官員們發放俸祿,蕭逸帶著十幾名侍衛,乘車返回了無愁侯府,準備好好休息一下,再行謀劃策略……

“屬下恭送大司馬--叮囑之言,誓不敢忘!”

陳群一直送到大門外,望著遠去的烏篷車,回憶剛才的對話,心中不禁上下起伏……

自己出身穎川名門,祖上皆是達官顯貴,非常重視門第之別,故而平時結交的朋友,也都是士族門閥出身,與寒門子弟則無甚來往!

讓自己‘開拓胸襟,廣交賢達’,顯然是打破門第之見,多結交寒門子弟的意思,看來大司馬示好士族同時,骨子裏還是偏向寒門的!

還有最後一句話:‘誰毀的錢幣越多,誰就哭的越慘’,這是蕭逸的無意之語,還是要借自己傳個話,讓士族門閥集團收斂一些,因為他們毀幣最是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