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章(第4/5頁)

啟元十四年,江寧高等機械學堂教師陳修因發明新的聯動式蒸汽機而得以列入崇學館學士。以陳修等人為首,數百名工程技師,以近二十年的時間,對蒸汽機進行持續的研究,使得蒸汽機技術得到持續改進。

在更優質材料得以采用,蒸汽機效率大幅提高的同時,蒸汽機的形體也遠不是最初那麽龐大笨拙,而大受煤場的歡迎。

采煤業擁有大量廉價的煤以及足夠的利潤,對生產率的追究也達到極致,到啟元二十年,國內各大煤場及其他礦場所使用新式蒸汽機就高達三百余台。

啟元二十年,濮塘鐵場籌資兩百萬銀元,在鐵場與煤場以及與濮塘江港之間鋪設國內第一條長四十裏的鐵軌,將采用蒸汽機車,在煤鐵礦與鐵場及碼頭之間運輸物料。

雖說此時試驗成功的蒸汽機車,最快速度不過每小時十六公裏,第一條鐵軌建成後,速度更會控制十公裏每小時以下,遠不及奔馬的速度。

但是,鐵軌鋪成之後,蒸汽機車的持續運行及高裝載量所帶來的高效率,則遠非載重馬車能比。

濮塘鐵場已成發展國內最大的鐵場,年產鐵料及鋼七十萬噸,總資產已達到四千萬銀元,鐵場及下屬煤鐵礦井使用蒸汽機多達三十台,鑄造礦井用鋼軌亦有近二十年的歷史。

國內的鋼鐵需求量還想要有大幅的上揚,就必須要尋求新的刺激點,這也是濮塘鐵場願意投入巨資造第一條鐵軌的原因。

一旦蒸汽機車技術成熟,掌握鋼軌鑄造技術的濮塘鐵場,自然也將從中受益匪淺。

啟元二十年,江寧第一艘百噸級蒸汽船下水在崇州與江寧之間航行已有半年時間,使得崇州到江寧的逆水航行時間,由之前的兩到三天不等,縮減到二十四小時。

在國內工礦及運輸技術突飛猛進的背後,是新學的迅速發展。

除了崇學館外,到啟元二十年,新帝國在江寧、江夏、崇州、明州、燕平、遼陽、維揚、濟州、洛陽、渝州、長安等地,以發展、教授、研究新學、新技術為目的,設立醫學、機械、天文等各專業及綜合性高等學堂共有六十七所之多,其中近三分之一集中於江寧,每年能輸出十數萬高等新學人才。

新學發展這些年,因在新學上有卓越成就而得賜崇學館學士銜的宗師級新學學者,也由早年三十余人,增到啟元二十年的二百九十七人。

除高等學堂外,林縛直接以皇室名義撥資成立的各類研究室就有十幾家,近年來皇室收入裏每年差不多都有數百萬到上千萬銀元不等的專款,都撥給這些研究室使用。

對林縛來說,比較做皇帝來,也許更看重崇學館大學士的名銜。

啟元三十年,從荊州到虞東的揚子江水道上航行的蒸汽船已多達兩百余艘,而蒸汽與風帆混合海運船也建造了十數艘,最早用於近海運輸。

到此時,蒸汽機車的時速穩定到二十到二十五公裏之間,高速機車的試驗時速也達到四十公裏——即使客運也開始具備比載客馬車更明顯的優勢。

從濮塘第一條線開始,國內十年建設於礦山與江河海港碼頭之間的貨運鐵軌,已經累計有八百余裏。

啟元三十一年,樞密院拔資四千萬銀元,著手建設籌備有五年之久,始於明州港,經蕭山跨越錢江,經杭州、湖州抵達江寧,全長逾八百裏的第一條客貨混運鐵軌。

開花彈的廣泛使用,使得木質戰船變得越發脆弱,而一艘與林政君主力戰艦尺寸相當的鐵甲戰艦,將達到四千噸以上。更高更密集的帆桅系統,雖然能勉強提高航速,但也帶來更大的傾覆風險。

在明江鐵路造畢成功運行的第三年,即啟元三十六年,第一艘五千噸級鐵甲蒸汽戰艦,由軍部撥資三百萬銀元,將訂單交給崇州造船廠,而此時新帝國的火炮技術已經發展後裝螺旋線膛發射圓錐爆炸彈的水平,最優質的步槍也發展八百米精準射擊的水平。

啟元四十年,國內人口增長兩億,海外移民總數也突破三千萬之多,中樞歲入也增加到十億銀元,林縛則正式簽署人口控制法案,以相對溫和的手段推廣避孕技術,鼓勵少生優生,以求在未來百年時間裏,將國內的人口控制在四億左右。

與此同時,林縛簽字同意分段建造東始海州,經徐州、大梁、洛陽、長安、臨洮一直到鄯善的華夏大鐵路。

此方案將耗數億銀元,耗時十到二十年的時間,但也將徹底打過中原腹地與西北疆地區的聯絡,有助於將帝國的疆域有效的控制到伊犁河谷地區。

而其時國內的鐵路線已經延伸有四千裏。

在簽署批準華夏大鐵路建造方案之後,林縛頒退位詔,在當了四十年皇帝之後,宣布退休,由時年已經五十二歲的長子林信繼位,而林政君、林武、林睿諸子女,皆在成年分封到濟州、盧加、普丹等海外都督府就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