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章(第2/5頁)

由於燕胡從燕京,遼陽等地西逃時,十分的倉促,有近三十萬青年婦女給遺棄,其中近二十萬婦女隨農墾兵團北遷,與農墾兵結合組成新的家庭,紮根落戶。

從啟元二年起,以遼南鐵場建設為標志,遼陽以南,與遼口之間的千山東麓地區煤鐵資源得到大規模的開發。到啟元十年,遼南鐵場的鐵產量達到十萬噸(兩億斤),鋼產生達到五千噸(一千萬斤),圍繞遼南鐵場外圍的采礦及冶煉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整個遼東半島兩面臨海,而經渤海,東海到江淮地區,航海受風暴的威脅,要遠遠少於夷州以南海域,甚至在夏季有些膽大的海商也需要停航避風——這使得遼東半島的林木等礦產資源,源源的不斷輸入江淮。遼口及金州的鐵山港,都很快成為繼崇州、明州、津海、海州、登州、晉安、竹溪之後的大海港。

而僅遼東地區,之前的遼東漢民加上之後給燕胡強遷過去的漢民,就有一百六七十萬人——這諸多項使得遼陽在新帝國的地位,甚至要超過河南,燕薊等受戰事挫傷極重,還沒有完全恢復過來的中原郡。

而遼陽開發得越迅速,越徹底,燕胡在遼陽的殘余勢力生存空間則越少。

雖說往西北疆的擴張在啟元十年就告一個段落,但對南洋擴張涉及到巨大的商業利益,步伐則一直都沒有停頓過。

永興元年江淮一斤棉紗價值約四百錢,已經比傳統的土紗低了一截,到啟元元年江淮棉紗價格下降一半左右,到啟元十年,江淮棉紗再下降一半,一斤紗僅百錢——技術上的長足進步使得以棉紗、棉布為代表的淮東工業品足以橫掃國內,海東及南洋諸國傳統的土布,土紗市場,從中牟求厚利。

而江寧也很清醒的認識到,只有不斷擴外的國內外市場,使得工業品一直都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才能一直強烈的刺激以江淮地區為主的工業區規模不斷擴大,刺激新技術的不斷成長。

而在這些工業品的強烈沖擊下,南洋諸國的傳統手工業生產的空間就日益狹窄,反彈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每逢阻力,江寧則習慣用戰艦跟大炮開路。

啟元十四年,林縛使其時任東南水師指揮使的楊釋親率東南水師半數兵力跟戰艦南征芨多。在西南洋(印度洋)海域,已經全面換裝開花彈的東南水師,以兩艘護衛艦觸礁沉沒的代價,全殲芨多王朝水軍。

最終以割占面積為夷州兩倍大小的佛僧羅島及設港開埠為條件,接受芨多王朝的議和。其時,佛僧羅島已經是江寧在海外設立的第十一個都督府及軍事基地。

而到啟元二十年,海外都督府及水師軍事基地則延伸到泰西帝國(阿拉伯)及蘇比亞、阿克蘇姆等國的東海岸,達到十六個之多。由於燕胡殘部的西進,火炮、火槍及諸多新式造艦技術也開始在泰西、蘇比亞、阿克蘇姆等國流傳,但依舊無法抹平與新國帝之間的差距。

劉師度所擔憂的人口,爆炸現象,率先在江淮地區爆發。

啟元二年伐蜀戰役完結之後,包括遼陽郡在內,新帝國進行過一次徹底的人口普查,全國總人口為八千六百萬人,淮河以南地區(除川蜀以外)的人口,高達五千八百萬。

到啟元二十年,短短十八年間,淮河以南地區的人口暴增六成還多,達到九千三百萬。

雖說南方土地產糧的潛力,能夠承受上億甚至更多的人丁消耗,但是這些土地,用四五千萬人就勉強耕種,江淮地區工礦及運輸業一直在迅猛的發生,但到啟元二十年,國內工礦及運輸業容納的勞動力也就一千萬稍多一些而已——單純從勞動力而言,雖說土地能夠承載,還是在全國範圍內產生了大量的剩余人口。

西北疆是苦寒之地,願意移民西北疆實邊的人不多,需要中樞財政拿出大量的補貼才可行,而大量剩余人口則以海外十六個都督府為核心,往南洋地區進行遷移。

將永興年間也計算在內,到啟元二十年近三十年間,濟州、盧加、普丹、佛僧羅十六個都督府容納的移民就超過當地土著,高達四百萬人,而以十六個都督府向周圍諸國遷移的海外移民差不多也有此數。

比起向南洋地區的主動移民,截止到啟元二十年,往西北疆及東北地區的實邊移民,還不過一百二十萬人,中樞還為此付出上千萬銀元的代價。

佛僧羅從啟元十四年才設立海外都督府,到啟元二十年,移民佛僧羅的江淮民眾就高達二十萬人。殖商銀莊、南洋船社與都督府以極廉價的價格向江淮移民出售肥沃的土地,六年時間在佛僧羅島兼並或開墾棉花種植園總量高近千萬畝,成為江淮棉紡工業最重要的原料產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