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章(第3/5頁)

到啟元二十年,黑水洋、南洋船社名下登記注冊的五百噸級以上商船就高達五千艘。

除靖海水師,東南水師之外,黑水洋、南洋船社裝備三級主力戰艦的護衛艦隊與諸都督府護衛軍,亦成為新帝國在海外最為重要的軍事力量。

比起黑水洋、南洋船社這種軍政財商結合的特殊勢力體不同,殖商銀莊要稍稍單純一些。

早初殖商銀莊用六百萬畝賞功田所置換出來的兩千萬銀元的資本金,到啟元二十年激增了二十倍,達到四億銀元,這還沒有將過去二十年向股東發放近兩億銀元的錢息計算在內。

淮東錢莊的實力跟規模比殖商銀莊還要大一些,資產金達到六億銀元,此外濟州銀莊等數家規模稍小,後期才得到發展的銀莊,資本金亦在千萬銀元到近億銀元不等,資本實力並不容小覷。

早期的海外貿易主要是與當地人及勢力進行交易,而傳統的海外貿易物已經難以滿足新帝國增長的需求,到啟元二十年,海外移民漸近成為貿易的主體。

包括十一個海外都督府以及柔佛、婆羅、高麗、扶桑等國在內的海東、南洋,到處都是漢人投資開發的礦井跟種植園。

到啟元二十年,輸入國內的婆羅火油每年就升至六十萬噸,而輸入其他地區的婆羅火油,每年也高達三十萬噸,年貿易總額高達三千萬銀元。而控制婆羅國逾九成油井的婆羅火油商社,不僅具體經營者,管理者及核心技工都是漢人外,其股數除了皇室、殖商銀莊、淮東錢莊、南洋船社等持有外,其余則主要由盧加都督府等地的移民群體持有。

除了婆羅火油,而從海外輸入江淮浙閩地區,作為紡織工業原料的棉花,截止到啟元二十年,每年就增加到八百艘海船之多——這些棉花原料的供應商,差不多有七成皆是海外移民控制的種植園供應,早期流放海外的戰俘以及當地土著及後期移民海外的江淮民眾,則是這些種植園的主要勞動力。

除了火油,棉花是主要輸入貨物外,每年還有差不多近三千艘海船,滿載著硝石、婆羅山灰、硫磺、金銀銅貴金屬、蕉麻、蔗糖、名貴木材、藥材等大宗貨物,在崇州、江寧、明州、海州、津海、鐵山、遼口等地靠港……

而這些龐大的大宗貨物輸入,國內則以新布、成衣、染料、食鹽、瓷器、鋼鐵、船舶、兵械以及傳統的茶葉、絲綢等大宗貨物進行貿易抹平。

制造機械,蒸汽機及最新式的戰船及火炮、火槍,則在嚴禁出海的名單之列,受到嚴格的監管——不過大量技術工人及學者的移民南洋,海外都督府轄境的新學、新產業及工業實力從啟元十年之後,也開始有強勁的增長。

大宗海外貿易,除了涉及其中的諸多勢力獲利極厚外,也給中樞歲入帶來雄厚的海關稅收,啟元二十年僅海關關銀收入就高達兩千六百萬銀元。

算上對殖商銀莊、淮東錢莊、南洋船社、黑水洋船社等商社團體的海外資產增值征稅,啟元二十年中樞歲入海外的收益就貢獻了逾五千萬銀元,占到啟元二十年整個中樞歲入的四分之一。

啟元二十年中樞歲入規模達到兩億銀元,是永興末年的十倍,除了海外貿易繁榮的同時,也依賴於國內統一市場的異樣繁榮。

從啟元二年中原戰事徹底結束開始,林縛在國內啟動六年一期的大建設計劃,以建設代替戰事,拉動對新產業的需求,促進工礦及交通運輸新技術的發展。

永興七年林景中主持修造金川大鐵橋,耗資四十六萬銀元有余,隨著技術的發展及鋼鐵,石漿等原料成本的下降,啟元十五年之後出任河西總督的寧則臣,於啟元二十年在河西郡臨洮主持修建而成的黃河源大鐵橋,加上鋼梁、石漿等材料的高額運輸費用在內,整個造價也僅用去六十萬銀元。

永興七年林景中修造金川大鐵橋,需林縛咬牙支持,到啟元二十年,地方修造鐵橋的批復權已經下放到府一級,啟元二十年近半數府縣開始動工在轄區主要河流上修造鐵橋,同時開工的鐵橋數達到九百六十余座。

這也就意味著到啟元二十年,僅國內修造鐵橋對鋼鐵的需求量就達到三四十萬噸以上。除了修造鐵橋,國內道路修造,運河及涵洞,大壩的修造,鋼筋混凝土新建築法的推廣以及新式機械的大量使用,都刺激著國內鋼鐵需求量的增長。

到啟元二十年,國內鐵料及鋼總產量突破四百萬噸,是永興末年全國鐵料及鋼產量(含北燕,川蜀等在內)的四十倍,另外國內煤產量更是高達兩千萬噸。

雖說早期的蒸汽機效率低,耗煤量大,但高速發展的采煤業,對蒸汽機的需求也是極高。

鏜床早期用於槍炮等戰械的制造,需求極端保密的技術,到啟元二年之後鏜床技術才由林縛特批,用於制造蒸汽機汽缸與活塞,較好的解決了蒸汽機早期鑄造件的氣密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