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終卷) 定鼎 第四十六章 國相(第3/5頁)

一組新式抽水機,將昂貴的造價攤開到十年的運行維護費用裏,足能抵得上雇傭近二百青壯做工。不過,煤場排水,是在礦道的上方打排水井。一眼排水井就那麽大的範圍,就算能雇傭二三百青壯,也沒有辦法將這麽多人一口氣都不歇力的派上去排水。新式抽水機能夠持續,高強度,高動力的排水,雖然造價昂貴,但也在使用三四個月後,體現出比人力及畜力優越的地方來。

以往用畜力排水,由於驅動力不足,抽水最多十數二十米深,用新式抽水機,雖說密閉性還很差強人意,但也將抽水能抽到三十六七米的深處,這就使得地下水位較高的溧水、濮塘、宣州等地的煤場多挖一兩層的煤石,舊的廢礦井也能重復利用。

眼下江淮地區耗煤量大增,使煤價又恢復到戰前的水平。林縛同時限制官辦煤場的用工規模,不再限制官辦鐵場、窯場一定擇優用煤,不再限制使用官場煤——林縛要將市場讓出一部分給商民礦,平衡官民的關系。不過,涉及到巨大的煤利,在江寧一筐煤能凈賺一角銀元,官辦煤場即使不能增加用工規模,也會千方百計的增加產煤量。

地質穩固,不易坍塌的舊礦井能重復利用,節約的成本就足以抵消新式抽水機的昂貴造價,更多新式抽水機的使用,甚至將蒸機汽用於拉升礦車,能夠大規模的減少人力及畜力的使用。

在宣州煤場,除了增訂兩台新式抽水機外,還開始組織匠師設計制造第一台以蒸汽機為動力的礦車提升機,這個也有些超乎林縛的意料。雖說此時的蒸汽機,由於密封及工作腔的設計不夠完善,效率很低,與真正意義上的蒸汽機還有很大的差距,但煤場有的是廉價煤,只要管用,倒是不怕效率低。

對蒸汽機,林縛也只是知道一個大概的原理,具體的技術遠不及專業匠師精通。只要煤場認為使用新式抽水機合算,林縛就很滿意。

說到底,一項新技術能否使用,關鍵還在於能否相對廉價。只要官辦使用新式抽水機能提高效率,降低采煤成本,鐵礦井,銅礦井以及火油井甚至商民礦場,都會出於逐利的驅動力而采用新技術。

以往宣州煤場民辦時,雇有五百青壯,以每人每天挖四筐煤出井計,一年不過產煤六十余萬筐煤。此時宣州煤場的采煤量增加了八倍,達到五百萬筐,但用工規模只增加四倍。

新技術的使用,對采煤效率之提高,是顯然易見的。當然跟後世的機械采煤比起來,效率也許不及十一,林縛也沒有奢望能一下子進步多少,只要能持續進步就表明新政在逐步的深入人心。

林縛站在那裏,跟煤場總辦、總匠師討論新式抽水機,林景中、李書堂及宣州的地方官員,都陪同在側。

林景中、李書堂等人都沒什麽,宣州地方官員多為舊系官僚,傳統士子出身,對新學的了解,還只是從郵報上得來,根本沒有深入的了解,冰天雪地裏,聽得大汗淋漓,完全聽不懂,還不得在那裏洗耳恭聽,不敢有絲毫的走神……

林縛見宣州的地方官員也是辛苦,便停了視察,吩咐周普、周瞎子準備回程之事,也無意在宣州再停留。

林景中抽著空隙,與林縛匯報酬建鐵橋之事。

從江寧地區,河流縱橫,陸道交通要發展,就會遇到很多矛盾。馳道不建橋,只設渡,馳道的通行效率太慢;但是建橋又阻礙河運,建高拱橋也不利大型馬車的順暢運輸,平原地區又沒有辦法建跨度高的懸索橋。故而江寧以南地區的官道遇河多建浮橋,船舶會聚,集中時間打開浮橋放船通行,平時用浮橋連接馳道。

只是浮橋也不是永固性建築,缺點很多,維護極麻煩,打開閉合的速度也很慢。林景中會同工造司的官員討論了好幾個月,有心嘗試在靠近江寧城的地區建造開啟式鐵橋。

第一座試驗性鐵橋選址就在林縛最早發跡的金川河口。

金川河口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連同獄島在內,取代龍藏浦內河港,已經成為江寧的主港,林政君級海商船也能在河口的江岸碼頭直接駐泊。原先的河口鎮,居民已經有十數萬之多,並有大量的新式工場設在那裏,此時已經是異常的繁榮。樞密院甚至計劃在河口鎮的基礎上新設城縣來進行治理。

只是河口鎮占據金川河兩岸,給金川河一分為二,交通就顯得十分的不便利。而金川河又是江寧城東的主要入城河道,不可能建平橋不叫大中型的帆船通行,浮橋的開啟速度太慢,已經嚴重影響了水陸路的通行效率。造鐵橋,采用城門吊啟的方式對鐵橋中段進行人工定時開啟,集中時段放船通行,效率將極大的提高。

只是金川河口的河道寬五十六米,造一座五十六米的純鐵橋,在當世還是首創,預估要耗資要超過五十萬銀元。即使江寧能拿出這筆銀款來,在一座鐵橋上投入這麽多的資源,這顯然也不是江寧府自己能做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