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終卷) 定鼎 第四十六章 國相(第4/5頁)

甚至樞密院也強烈反對,中樞還緊巴巴的呢。新稅政之後,江寧府的地方收入一下子增加很多,但江寧府余銀再多,也不能一座橋上面投入這麽多的銀款。要知道當年造崇州新城,起初兩年投入的銀子都沒有這麽多,將來造一艘新式戰艦,預計也就只要六七十萬銀元,如今為一座鐵橋如此大動幹戈,樞密院如何不氣憤?

林景中只能學劉師度,迂回來爭取林縛的支持。

林縛拿出江寧府與工造司設計的鐵橋圖紙,微微驚訝地嘆道:“要造鐵橋啊!”

對於金川鐵橋要消耗近兩百萬斤鐵料,林縛沒有意見。沒有持續不斷的消費,冶鐵及鑄造產業怎麽發展,技術怎麽進步?

要投入預計超過五十萬銀元的銀款,林縛也沒有意見。分稅之後,地方稅源多了,特別是江寧府的厘金收入激增。財力足了,就是要用於地方民生,不用掉,難道建銀窯存起來?用於民生,除了有益民生之外,還能促進新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總量的增加。建銀窯將銀元沉澱下來,那才是大弊端。

林縛只是擔心從傳統的石橋,木橋一下子跨越到鐵橋上,這個技術上成不成熟。

橋梁鋪造用鐵鑄件,這個倒沒有問題,鐵場連超大型海船的肋骨與龍骨都能鑄造,鑄造橋梁也不成問題。關鍵是立水橋基。工造司設計的橋基方案,放棄傳統的石料基座,而是在鐵筒內注石漿料加鐵筋,是完全有別於傳統的新工造技術。

婆羅山灰用於建燈塔才五年時間,石漿經趙醉鬼兒研制出來不到兩年時間,林景中就要將石漿料用於造價逾五十萬銀元的鐵橋上——雖說在造燈塔裏,試驗了許多新建造法,但單座燈塔的造價還是低的,出了什麽問題,補救都來得及,不至於造成大的損失。金川鐵橋要投五十萬銀元以上的銀款,關鍵一旦出問題,金川河兩岸的交通就會嚴重受礙,損失更大——林縛這才陡然發現,下面的官員在發展新學、新技術上,開始展露出比他更激進,更積極的態度跟姿態來。

林縛蹙著眉頭,看著鋪在長案上的鐵橋設計圖。

馬車在轔轔而行,由於車體經過特別的設計,林縛坐在馬車裏處置政務,不大覺察到車體行進時通常會有的震蕩。

林景中緊張地看著林縛,這個方案沒有林縛的支持,根本不可能通過。他拿出這個方案去找林夢得,林夢得差點指著他的鼻子罵敗家子,還說要向公府會議提議降低江寧府的分稅比例。

“造。”林縛手按著長桌,下定決心道:“只要江寧府在籌款方面考慮仔細些,不要怕以後會出問題。新政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不能等石頭都露出水面再過河……不過,樞密院將王學善的舊宅拿出來籌立博物院,宅子裏有條曲溪,有石橋,但是石橋完全不能展示新學的成就。我希望江寧府先拿一筆銀款出來,在這條曲溪造一座小型鐵橋,先將金川大鐵橋要用的技術,在博物院裏先實際試驗一下,也算是為博物院添上一景!”

“多說跟主公討價還價占不到便宜,這座鐵橋江寧府也只能認了。”林景中笑道。

林縛哈哈一笑,說道:“如今財支分列,內府能用的支度,也都有定額,想做的事情也多,我也要額外想辦法。另外,財政上適度鋪張一些,也不是就一定有害,關鍵要掌握好度,我們的思維要轉變過來。這次,我支持你。”

林縛目前主要還是用龐大的軍購市場去支撐新產業、新技術的發展,即使北伐成功,也沒有打算停下向西、向北的軍事擴張……

※※※※※※※※※※※※※※※※

林縛回江寧,就住了半個月,立春祭天禮之後,就又回海州督軍去了。

進入永興七年,林縛依舊沒有大舉北伐的意圖,精力還是主要放在整軍上,一切都顯得波瀾不驚。也許江寧府計劃投入五十萬銀元建造金川鐵橋,成為年後最熱鬧的議論。

嶽冷秋於二月上旬返回江寧述職。

雖說軍事參謀部已經正式接管全國的軍政,嶽冷秋作為河南諸鎮監軍使,首先要向軍事參謀部負責,但作為總督級的使臣,還是要進宮向梁氏、永興帝及政事堂諸相面稟河南軍務。

“不思北伐大計,江寧一座破橋要投入五十萬兩銀子,崇國公是要將民脂民膏公然的都裝進自家的口袋嗎?”梁氏與滿臉病容的永興帝並坐犀台高案之後,氣色稍好一些,當著程余謙、沈戎、張晏等人的面,就跟嶽冷秋抱怨江寧府建金川鐵橋——目前除了抱怨幾聲,宮裏及政事堂,幾乎完全插手不上軍政事務。

鑄幣局鑄銀元,采用足銀,一枚銀元的價值還要比一兩銀子略高一些,五十萬銀元,就是五十萬兩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