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終卷) 定鼎 第四十三章 演射(第3/6頁)

“主公大智,非……”

石鳳台要說什麽,林縛揮了揮手,笑道:“溜須拍馬的話就少說,我要你們把實際工作給做起來,你們先下去安排接下來的演射……”

以往對戰弩的射擊精度,即使水平最高的工造官,也只有一個模糊概念,沒有辦法準確地描述出來,故而在試驗時,也只能以經驗描述,缺乏一個準確而明晰的標準。沒有準確而明晰的標準,任何技術的進步,只能依賴經驗的緩慢積累。而一旦標準確立,不同弩場之間的水準之高下,一目了然,對照標準,要如何改進,改良技術,也才有更明確的方向。

石鳳石與楊釋先下弩場去安排第二批演射之事,林縛見林夢得、劉師度略有疑惑,這時才有余暇跟他們笑著解釋:“宋石憲所譯《推測術》,又為賭博術。二人擲色子對賭,一人擲一點,第二人贏他的可能性很大,但這個可能性到底有多大,你們可曾細算過?”

“這個……”林夢得商賈出身,學識未必過人,不過處理實際事務的經驗非常人能及,林縛說到新學問題,他不明白也只是咧嘴一笑。

進士出身的劉師度,愁眉細思,他總不能在林縛面前說“《推測術》有涉賭博,非儒士能沾”之類的話,但《推測術》一書他知道但沒有細讀過,林縛的簡單問題,他能大體猜到答案,但沒有把握就一定正確,便索性藏拙,說道:“下臣孤陋寡聞了……”

“《推測術》所討論的問題,基本上都是相似問題,論及賭博只是一個引子,但應用遠不及如此。如今黑水洋、南洋船社測算海難及保險金,也都用此術,很值得細讀,我案頭有本小冊子,還是宋石憲手錄,待回來我便轉贈給劉公你。”林縛對劉師度說道。

“謝主公相贈書冊,師度定會細心研讀。”劉師度恭敬地回道。

劉師度已經是快近六十歲的人了,林縛初入崇州時,他為海陵知府,實為林縛的頂頭上司。與別人不同,劉師度性情寬和,也很有容人之風範,對即使地位不如自己時的林縛所行之新政,也是欣賞有加,最先在海陵府境內推廣。故而林縛在崛起之後,對劉師度也是相當尊重,在江淮舊系官員裏,劉師度最為得到重用,其次是為才出知維揚府事的吳梅久。

當然,林縛自江淮驚艷崛起,劉師度也是時刻目睹,故而對林縛治政、治軍之能力,也是深有感受。而一旦接受林縛所推行的新政思維,劉師度自然也就拋棄掉對元越的忠誠,轉而身心皆失的臣服林縛麾下,毫無動搖。

林縛又說道:“我剛才稍稍提及,石鳳台便想到推測術上去,敬軒公把石鳳台派來海州,也是看對了人啊。有機會你們要往他肩上加擔子,僅有一個宋石憲,僅有一個姜嶽,還是遠遠不夠用啊……”

眾人皆笑,姜嶽、宋石憲這等的人物,才華橫溢,驚艷於世,百年出一人已是奢侈,林縛得兩人再加上一個在濟州已經服軟的趙舒翰來發展新學還不夠,多少有些貪心了。

推測術實際就是概率論的雛形。林縛早期在江寧、崇州推崇雜學匠術,主要還是整理總結中原地區的傳統匠術,到後期,特別是海東商路打開,南洋航路不斷往西延伸之後,新學方面的工作重心就放在翻譯、吸收中原之外地區的先進匠術跟學說。

不是林縛貪心,而是當傳統的匠術與雜學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會量變引起質變,引起新學的噴發性發展,使得宗師級人物層出不窮,星空因此而格外璀璨。

諸人對推測術都不算熟悉,林縛便放下不提,又與高宗庭、葛存信、林夢得、劉師度討論起來伏火弩,要以諸人的實際經驗來考究伏火弩的不足及改進之法……

伏火弩就是林縛在後世所熟悉的火炮。

古人煉丹,常以硝石為主料,但用硝石煉丹,動不動就會燃爆,古往今來的諸多煉丹士便絞盡腦汁,往裏摻雜其他煉物,以壓制硝石的燃爆性,是為“伏火”。故而後世人眼裏的火藥,當世人稱為伏火丹。而當世根本就沒有“炮”這個概念,僅有“弩”這個字最合其射擊之形象,新式戰械既然是用伏火丹燃爆來發射鐵彈,取名“伏火弩”倒是順理成章之事——林縛也不便突兀地名之為“火藥”、“火炮”。

因前朝陳國有兩任皇帝皆食丹暴斃,之後繼位的幾位陳朝皇帝,都對煉丹術痛恨入骨,掀起轟轟烈烈的禁丹運動,越高祖立朝,也將煉丹術列為邪術而嚴加禁用。

雖說在三四百年前的煉丹士,就認識到當時他們所煉的伏火硫磺丹、伏火硝丹有燃爆、發煙之性能,但也就止步於此。三四百年來,火藥的發展跟應用都沒得到什麽實質性的進步,在經過三四百年的封禁期之後,時人對火藥已經是相當陌生了。在航船初醒時,林縛甚至也認為這是一個完全沒有火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