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終卷) 定鼎 第四十二章 伏火弩(第2/3頁)

濮塘連同崇州、山陽、夷州、竹溪等地的幾家大型官辦鐵場,今年的鐵料總產量將突破五千萬斤,加上大量的民間鐵場的成立,市場並沒有出現溢余,鐵價雖有下降,但還是維持在比戰前高一截的水平之上。

這幾家官辦鐵場的盈利不算,今年僅上繳稅政司的場稅就將高達一百萬銀元。

林縛推行的分稅思維,在使地方財政增加之余,也是在增加地方在實施河渠、道路、橋梁、河堤等工程建設能力的同時,實際上也直接刺激了地方對初級工業品的購買力,刺激新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這種宏觀經濟調控的簡略思維,在後世普通人都會司空見慣,但到當世,還是叫人摸不清楚全貌。

別人摸不清楚全貌,林縛則是先做後說,能有實際的效果出來,自然能叫別人接受,不然的話,費盡口舌的跟別人辯論,又不是林縛的擅長。

說到治政,雖說早年林縛給陳西言罵成豬館兒,但到今日,至少在樞密院內,沒有人會再質疑林縛的治政能力,畢竟林縛有著比時人領先上千年的經驗總結,他更主要的是叫後世的先進治政思維跟當世的實際聯系起來,要領先,但也不至於太超前,太脫節。

在礦業上,林縛著重發展煤鐵;在輕工業,林縛著重發展紡織;在制造業上,林縛著重發展造船、造車以及紡織、采礦機械;在稅源上,林縛主要抓跟工礦與海貿相關的場稅及關稅……其他千頭萬緒的政務,林縛則是能放手就放手,盡數叫給林續文、林夢得、宋浮等人去分擔。

林縛眼下甚至開始限制官辦工場、礦區的規模,除了持續不斷的革新技術,提高生產率外,嚴格控制官辦工場礦再大規模的增加雇工規模,而是要將多余出來的市場空間讓給江淮地區新生的工場主、工礦主們去謀利。

在分拆榷稅時,林縛單獨將木炭的市商稅提高一倍不止,限制諸府縣城坊戶采用木炭、柴草為燃料,直接促進各地采煤業的大發展。

眼下樞密院直接控制的官辦煤場有八座,不過今年的煤場稅,官辦煤場僅占到五分之三,明後年,這個比例將會進一步的下降。

鐵料產量大增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後世人們對煤炭絕不陌生,但很多人都以為煤炭是近工業的產物。實際僅江寧府近兩百年來,每年消耗的煤石都在一百萬筐以上——可以說采煤業是跟燒瓷、煉鐵、煉銅等同存的最為古老的傳統工業部門。

江寧府有十縣,人口兩百五十余萬,城坊戶高達四成以,要是城坊戶日常不使用煤炭,而是主要采用木炭與柴草為燒飯煮菜的燃料,周圍必將片木不存。

當世城坊戶比例,以兩京最高,杭州、平江、崇州等地次之,但就算最荒僻的府縣,城坊戶即城鎮居民也要占到總人口的一成左右。而最為古老的工業部門,例如煉鐵、煉銅、煉銀、煉錫、燒瓷、燒磚、燒石灰等業,在當世也都處於同時使用木炭與煤炭作燃料的關鍵時期。往前推一步,就會促進采煤業的大發展,往後退一步,就會導致采煤業的收縮跟停滯。

今年采煤業的總產量大約計有三千萬筐,還不包括從高麗輸入,專用於琉璃,高質精鐵燒制的優質山南煤近兩百萬筐。

眼下超速發展的采煤業也存在很嚴重的問題,溧水煤場今年一次坍塌,埋人一百余口。幾乎所有的言官都要求停止各地煤場的申辦,林縛頂著壓力,將反對聲音壓下來,只是要求諸煤場重視礦井的安全。

林縛現在身居高位,常常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奇怪進言。有的官員,為了加強對治下民眾的控制,防止淮泗民變再度發生,甚至建議限制民眾使用菜刀、鋸斧、鐵鍬、犁刀等鐵器。林縛對此,就如在灌雲縣遇到周知雲一般哭笑不得,將進言丟入垃圾簍的同時,順便將這名官員打入會逐步淘汰,永不會提拔的另冊。

在輕工業上,林縛銳意發展紡織跟制糖。

制糖則主要是夷州人丁稀少,而土地肥沃,地氣炎熱,十分適宜種植蔗園。

而布料跟米糧一樣,都是人們生存所必需。而紡織新業所生產的白布,有著土布所無法比擬的質量跟成本優勢。

為了保證市場的通暢及統一市場的形成,林縛確定江寧為國內貿易之中心,使崇州、明州及晉安等城,成為對外貿易之重心,又使諸郡宣撫使司所在,為地區貿易之中心,皆設樞密院直轄的商事部門。

一是市商稅成為地方官府的主要稅源之一,地方官員樂意看到工業品進入境內貿易;另一方面新興產業在成本及質量上有著傳統產品無法比擬的成本與質量優勢。也許更重要的一點,是新興產業背後的勢力,是傳統勢力所無法抗衡的。淮東新布、蔗糖、鐵器一旦在某地銷售受到地方勢力的阻礙,新興產業背後的勢力,首先想到的是撤換地方官員;其次想到的,是不是殺一些人來殺雞駭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