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狂瀾 第一百零六章 渡河(第3/4頁)

燕廷顯然不會希望投附漢將一團和氣。

雖說這些年來,北燕與淮東軍並沒有大規模的交鋒,即使徐州戰事期間,也是一觸即離,但是大大小小的局部戰事,打得無數次,也是吃虧多,得利少,對淮東的了解自然深刻。特別是在徐州戰事之後,淮東以一隅之地,竟然將他們在東線的進攻方向完全封死,也由不得他們不重視淮東。葉濟羅榮這回如此急於攻打荊州,也是深忌他們新建的登州水軍難與淮東水營在東海之上爭雄,故而想盡一切可能將淮東兵馬主力牽制在西線。

葉濟羅榮傾向認同奢文莊的觀點,他們打荊州的步伐不能拖,但他同時又疑惑:“閩王是認定淮東軍會主攻黃陂?”

黃陂與漢津兩城相距僅四十裏,可以說是互為犄角。不過在地勢上,黃陂位於丘陵地帶,離江岸稍遠,而漢津處於湖沼與平原之交,瀕江帶水。淮東軍圍漢津,可以水陸並進,而漢津外圍的地形,又限制北燕騎兵作戰,更有利於淮東步營主力發揮戰力。

黃陂位於內陸,雖說也有玉帶河從其境通過,但玉帶河這等支系河流,自然無法叫淮東水營的巨舶直接駛入助戰。而黃陂周圍是丘陵與平原相交的地形,湖沼少,極有利於北燕騎兵插上作戰。

另外,淮東軍打漢津,只有右翼會暴露出來,並且可以得到胡文穆在江夏兵馬的有力支援,而其打黃陂,左右兩翼都會暴露出來,易受漢津、鐵門山兩邊軍馬的打擊。

在漢津與黃陂之間,葉濟羅榮一直都偏向認為淮東軍會打漢津,奢文莊倒是一口斷定淮東軍會重點打黃陂。

判斷淮東軍的主攻方向不是隨便的事情,這決定著漢津與黃陂兩城之間的兵馬分配問題。

奢文莊說道:“林縛將主營放在黃州,從黃州往五雲山,往黃陂,往鐵門山的進軍通道非常通暢。而從黃州往鳳凰山除了有興水河相隔之外,中間湖沼淤灘也多,雖說淮東軍在黃州與鳳凰山之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鋪路架橋,但通道仍然相對狹窄。要是林縛當真將主攻方向選在漢津,還不如棄黃州城,在鳳凰山築主營,這樣對漢津投入兵力,路線更短,更直接,沖擊力更強……”

奢文莊此前相駁,就叫周繁心裏不服,奈何葉濟羅榮認同他的觀點,這時候忍不住想扳回一城,說道:“即使叫林縛攻下黃陂,在漢津、鐵門山兩城未下的情況,林縛敢率淮東軍步營主力徒步從黃陂缺口進入大洪山南麓威脅我側翼?”

奢文莊搖了搖頭,即使黃陂失陷,他也不相信林縛在沒有水營的配合下,敢率六七萬步卒孤軍深入。特別是漢津、鐵門山的守軍,可以對孤軍深入的淮東軍進行包抄,斷其後路。到時候只要北燕在石城一線的兵馬,將淮東軍步營主力拖延在大洪山一線,葉濟羅榮哪怕放棄荊州不打,率主力渡漢水到東岸來圍殲淮東軍這支主力都來得及。

林縛在黃州最多能調集十二萬兵馬,其中三分之一為水軍。最叫北燕深忌的,應該是林縛強攻下漢津,打開進入漢水的通道後水陸並進,一路北上。那時,燕胡主力即使趕過來,也將因為沒有辦法斷其水路,而無法形成圍殲之勢,進攻荊州的計劃也就將徹底的挫敗!

“雖說淮東軍陷黃陂,不大可能孤軍深入,但其據黃陂而窺石城,穆親王當奈何之?”奢文莊說道:“林縛此子,虛實難測,特別知道我軍會固守漢津,其反其道而行之的可能性更大。而其軍事部署,又是劍指黃陂,當然也有可能會攻鐵門山。”

“林縛用上吃奶的力氣,在黃州也能調集十二萬兵馬,漢津、黃陂、鐵門山三地,他只能主攻一處。”周繁說道:“黃州與鳳凰山之間陸路道狹,但有水路相通,而鳳凰山與淮東軍在南岸的廟嶺山營壘也是隔岸相依,其此時經營黃州城,說不定是惑我之計……”

“倒不覺得有什麽可以迷惑的。”奢文莊說道:“漢津本就是固定之地,以我所見,黃陂倒是需要再加強一些,以防不測……”

“孫季常有兩萬步騎守黃陂,再調兵馬的話。”葉濟羅榮蹙著眉頭。北燕在荊襄城區的兵馬看上去不少,但是騎兵除了配合進攻荊州,他也計劃主要部署在荊門、石城第二線上,新附漢軍精兵數量本身就有限,要重點守漢津,就沒有辦法再分兵給黃陂,想了一會兒,說道:“或許叫羅獻成調一萬兵馬去黃陂!”

奢文莊覺得向羅獻成要兵,只能說是聊勝於無。

羅獻成手裏的精兵有限,一是羅獻成親自抓在手裏,從桐柏山與淮山之間,進窺信陽,防止淮西兵馬有什麽異動,也怕林縛將在山陽的守兵調到信陽,與淮西聯合作戰,從淮山北麓打開進擊隨州的缺口,所以葉濟羅榮也授意羅獻成要將精銳兵馬留在隨州以北鞏固防線。除此之外,隨州軍裏能稱得上精銳的兵馬,都由大將鐘嶸掌握著,守住鐵門山的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