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狂瀾 第七十五章 北行(第2/2頁)

淮西也造戰船,但水營規模跟戰力,怎麽能跟淮東相比?

再一個,潁水比西邊的渦水、汴水、泗水要小,小規模的水軍沒有步卒沿岸配合,要是順潁水深入,易給敵兵攔截吃掉,故而淮西要防止燕胡大股騎兵往淮河北岸逼近,會十分的困難。

嶽冷秋在廬州知道先部進入汝陽的兵馬有沿汝水、潁水往東南展開的跡象,但燕胡那裏具體會用誰為將對淮西用兵,還不得而知,沒想到一天剛過,形勢就明顯開來。

嶽冷秋對劉庭州還了一禮,也不在城外耽擱,請他一起乘車。

雖說董原不在壽州,但楚王元翰成以及丁知儒、陳景榮等人,跟劉庭州一樣,在淮西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董原不在,跟淮西諸人交換意見也一樣,要是南陽能守,那自然要盡力去守,要是不能守,嶽冷秋還要想方設法替池州謀一謀退路。

進入壽州,也確知道壽州城裏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誰都曉得燕胡拿下關中會順勢南下,非同小可,動輒兵敗身亡,叫誰能夠輕松起來?

淮西軍兵額高達十一萬眾,但最多時,其中差不多有六萬人給董原打散編為屯卒,用在淮河兩岸屯田耕作,以補軍食之不足。除了壽州歸董原直轄的一萬精銳,淮西長期在渦陽、信陽,僅使陶春、肖魁安率領四萬常備兵馬。

屯戰結合的措施,是使淮西擺脫糧食困局的關鍵,也由於前期淮西所承受的軍事壓力不大,才能將大量的兵馬裁下來進行屯種。

但是局勢發展到這一步,特別梁成翼棄守河中府的消息確認後,董原也被迫將所有屯卒征入行伍,恢復十一萬戰兵的滿額編制,甚至從地方征辟大量的民夫隨軍,準備在淮河北岸與燕胡大幹一場。

至於這麽做,對農事會有多嚴重的傷害,這時候也無暇顧及了。

董原不在壽州,壽州城也無人比元翰成更有資格招待嶽冷秋,元翰成便在新建的楚王府裏宴請嶽冷秋,由劉庭州、丁知儒、陳景榮等人陪席。

元翰成與嶽冷秋也是老相識,當年困守徐州城,並肩作戰半年多,也算是結下深厚的雄誼,由他出面設宴給嶽冷秋洗塵,再是合適不過。

看著楚王與嶽冷秋辭讓主位,丁知儒站在下首暗自感慨,陳西言逝世之後,要說在朝廷裏的人脈,倒沒有人能及嶽冷秋了。

說實話,樅陽大潰之後,嶽冷秋被迫向林縛低頭以保存池州軍,事實上,丁知儒擔心嶽冷秋給林縛當刀使來攪亂淮西的局面。

事實上,在樅陽大潰之後,林縛調嶽冷秋進入淮西,叫池州軍在淮西境內整編,或者將淮西劃成兩塊,一塊交給池州軍防守,也不是沒有可能。林縛真要這麽安排,依照嶽冷秋對淮西諸人,特別是對陶春、劉庭州、元翰成等人的影響力,董原與丁知儒都很難堅決的拒絕。

還好在梁成翼棄守河中府的消息傳開之後,林縛緊急調池州渡江從南面對鄂東之敵作戰,丁知儒跟董原才不用擔心嶽冷秋會來攪亂淮西。

推辭半天,嶽冷秋與元翰成並肩而坐。

寒暄片刻,劉庭州耐不住性子,也覺得跟嶽冷秋沒有必要繞圈子,便直奔主題,說道:“淮西糧食剛剛能自給自足,但是戰事一開,屯卒都給抽調出去補入軍中,秋後的農耕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糧食必然會再度緊張起來。這些暫且不去管他,較為關鍵的,淮西還是缺兵甲,樞密院答應撥一批過來,還答應調一批戰船給淮西,只是一直不見動靜。嶽督剛從豫章過來,以嶽督所見,樞密使他到底是希望南陽會戰能打下去還是不能打下去?”

說實話,到這時候,別人不是擔心朝廷有沒有決心打南陽會戰,而擔心林縛有沒有決心打南陽會戰。如今名義上受朝廷統治的地域,十之六七都在淮東的控制之下,要是淮東沒有決心在南陽跟燕胡決戰,大家也只能跟著洗洗睡去。

嶽冷秋雖然不能代表林縛,但嶽冷秋剛去豫章見過林縛,劉庭州相信以嶽冷秋的識人能力,應該能對林縛的心態有一個準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