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狂瀾 第七十四章 大戰將臨(第2/2頁)

陳芝虎在汝陽大潰河中軍,攔截下來的輜重多達三千余車,各種物資高達四十萬石,另外還騾馬牲口近兩萬頭,僅這些物資就足夠十萬兵馬半年的消耗。

另外俘獲投降的河中軍民多達八萬余人,也為接下來的南征提供足夠的輜兵、民夫。

更為重要的,提前控制北汝河,截斷河中府民眾南逃的通道,這就保證河中府的農耕不會受到毀滅性的打擊,還能持續下去。

範瀾估計河中府容納流民後,丁口多達百萬之眾,生產要是恢復得很,產糧不亞於晉中半郡。雖說燕薊、晉中等地的生產恢復較好,但是大軍南征,要是從黃河北岸運糧食南下,消耗極大,能從河中府就近解決一部分,將極大緩解後方糧餉的壓力。

當然,範瀾從洛陽過來,除了跟陳芝虎討論糧餉之事,還代表天命帝,穆親王葉濟羅榮跟陳芝虎討論接下來對南陽、信陽的戰事安排。

受糧草的限制,從長安出武關直接對南陽西翼用兵的規模無法太大,西路的主攻方向還只能是從北面攻打南陽的舞陽、方城,關中的兵馬會源源不斷的走渭水,黃河南岸往汝陽一帶集結。不過曹家還沒有徹底的從關中撤走,葉濟羅榮暫時還無法從關中脫身,汝陽這邊的戰事前期籌備,自然是委托給範瀾、陳芝虎。

事實上以陳芝虎的戰績及威望,統領大軍從北面進攻南陽也無不可。只是陳芝虎用兵過於陰狠,又習慣不管友軍的死活,叫周繁、周知眾、孫季常等新附軍將領,都不願受陳芝虎節制。

此外,新附軍雖設八部,但八部之間的地位,也有強有弱,有高有下。最強的三系新附軍,都來自於原越朝邊軍三鎮,袁立山代表薊鎮降軍,陳芝虎代表大同鎮降軍,另外還有一將,是這次策冊河陽郡王的周繁,則代表宣鎮降軍。

此外孫季常、莫紀本、周知眾、屠岸等將,雖說地位都要比袁立山、陳芝虎、周繁低一些,在南征作戰時,其部時常劃歸袁陳周三將的節制,但也有一定的獨立地位。

在南陽的用兵計劃裏,在關中會調長安孫季常部新附軍配合蘇合汗所部燕西騎兵出武關西擊南陽。

汝陽這邊,作為主攻方向,除了西路騎兵主力會調六萬余眾會聚積過來參戰,也會另外將晉西將軍周繁以及莫紀本等部從關中調過來參戰。

莫紀本不去說他,周繁地位不在陳芝虎之下,以原宣鎮降軍為骨幹,所轄的四萬余漢軍也能勇戰。周繁率部隨葉濟羅榮掃平關中,戰功顯赫,無論是周繁節制陳芝虎,抑或陳芝虎節制周繁,都不合適。

當然,即使從南陽北面進行舞陽、方城,撬開南陽的門戶,就是西路軍確定的主攻方向,但同時不得不防備淮西方向的反應。很顯然,淮西董原不會坐看南陽陷落,坐看淮西的側翼完全暴露在北燕的兵鋒之下。

所以汝陽這邊的戰事,還是要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負責從北面主攻南陽,這自然不用說。另一部分則為偏師,沿北汝河,潁水往東南方向前進,推進到淮河北岸。不僅要監視淮西在淮河北岸,駐守渦陽的陶春所部外,還要對淮河南岸的信陽,作出進逼之勢,以牽制淮西兵馬不能西援南陽,實際也負責起保護主攻南陽兵馬的側翼不被淮西兵馬攻擊。

雖說還要防備淮東在廬州的兵馬走淮山北麓進援南陽、信陽,但主要作戰對象還是淮西。新附軍裏,沒有誰比陳芝虎更熟悉董原的了,天命帝葉濟爾以及穆新王葉濟羅榮,都希望陳芝虎能擔任偏師牽制淮西的重任。

範瀾過來,就是要將這個意思與陳芝虎溝通,希望莫紀本率部進入汝陽之後,陳芝虎即刻率部沿鴆山南麓,北汝河北岸往東南進軍,先部進占汝州東南的遂平、驛城等縣,直接威脅信陽在淮河北岸的正陽縣以及威脅渦陽陶春所部側翼,將淮西兵馬牽制在那裏無法動彈。

陳芝虎站在鴆山的獨首峰上,眺望南面的蒼茫大地,心想,董原也許正在淮河岸邊的硤山之間,眺望這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