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狂瀾 第三十四章 耐心(第2/2頁)

韓立再次率部出浮梁城,往祁門而來,一路都十分的謹慎,難以夾道伏擊。

“到這時,蘇庭瞻、韓立的意圖也不難猜測,他們不急著強攻,但一定會步步為營逼近祁門城。”虞文澄走過來,虞文備以及原贛州軍潘聞叔、陳瑜勤諸將都隨他走過來,說道:“敵軍斷不敢猝然強攻祁門城,我們欲以祁門為餌的意圖就落在空處。而一旦叫韓立在昌水源頭站住腳,控制住昌水源頭,其水軍戰船就能源源不斷的將補給運來,我們要是嚴守祁門城,很可能祁門城與外圍的聯絡會給切斷……”

“我看就在馬鞍嶺與敵而戰,贛州子弟沒有一個軟蛋貨!”陳瑜勤說道。

虞文澄在祁門豎起旗號,從周遭諸縣的山民、獵戶裏選募健勇,短短三五日間,所部就從短短千余人壯大了近一倍,加上虞文備及潘聞叔率部潛過來的兵力,贛東先遣軍在祁門外圍能聚集五千兵馬。韓立才率兩千甲卒而來,從虞文澄、虞文備兄弟到潘聞叔、陳瑜勤等原贛州軍舊部,都主張在祁門城外與敵接戰。

不過虞文澄、虞文備本身就是江寧樞密院所派,潘聞叔、陳瑜勤等原贛州軍舊部也同意編入贛東先遣軍,接受樞密院的轄管,是戰是避的決定權還是在胡喬中這個樞密院所特派的特使身上。

如今祁門城裏兵甲刀械倒是不怎麽缺,缺的是糧草,眼前根本沒有辦法從黟山之間的小徑運多少糧食過來——百人規模的運輸隊,穿山越嶺跑一趟能背上萬斤物資過來。要是鹽鐵,上萬斤就足以支撐一支軍隊的短期消耗,但是一萬斤的糧食,相對數千人的消耗來說,根本就算不上一回事。贛東先遣軍的補給,眼前還只能主要依賴從周遭鄉野征購,用鹽鐵、金銀跟周遭山寨進行交換,甚至先打欠條也可以。

但奢家進入江西之後,就對鄱陽湖沿岸征以重稅,以養其軍,祁門周遭鄉野的民間存糧有限。民眾以及地方勢力已經非常配合贛東先遣軍,但征購糧草需要大量的人手跟騾馬,速度快不得,短短三五日之間,虞文澄在祁門城裏儲存下來的糧食,還不到十萬斤。要從更遠的都昌、湧山等地征購糧食,則需要更多的時間跟人手,在浙閩軍眼皮子底下,危險性也更大。

一旦叫韓立所部逼近祁門城,糧草征募之事就必然要停下來。要是將贛東先遣軍五千余人這時候都聚集到祁門城裏,最多只能支撐十天半個月。即使僅讓虞文澄所部守城,也只能支撐月余的時間。萬一浙閩軍狠心驅趕大量的民眾進城避難,糧食會更加緊張。

這種情況下,就不能叫浙閩軍切斷祁門城與外圍的聯絡成為孤城。

“要打,也要先守馬鞍嶺,誘韓立強攻,以疲其軍,而後兩路兵馬,伺著時機,一路從竹岐溪西岸,一路從祁門城,強襲韓立所部側後。”胡喬中對虞文澄諸人說道:“這樣,我來守馬鞍山簡寨,虞文備負責從玳山方向拖住蘇庭瞻可能從浮梁派出來的援軍,虞文澄、潘聞叔所部先蟄伏不動……”

“制軍在祁門城裏坐鎮即可,我來守馬鞍嶺!”虞文澄說道。

馬鞍嶺談不上多險,一面臨溪,三面都是緩坡,短短三五天內,也沒辦法紮下多堅固的營壘,畢竟更多的物資要首先保證增強祁門城的防禦。相比較之祁門城依山而立,有千余兵馬守禦,足以叫浙閩軍精銳不敢強攻。

胡喬中搖了搖頭,說道:“要打,就要聽我的安排!”

虞文澄、虞文備、潘聞叔、陳瑜勤等將都正值青年,但時年才二十四歲的胡喬中年紀最小。雖說胡喬中受樞密院所委派,暫時領導贛東先遣軍,但要是沒有守死地、打硬仗的膽識,只曉得躲在安全處,憑什麽叫諸將信服?虞文澄、潘聞叔他們都要算新加入淮東的將領,都有自己的傲氣,嘴裏不會說什麽,但心裏可不會輕易承認胡喬中以前在淮東軍裏的地位,相反,甚至會認為胡喬中不過是占了身為崇州童子一員的便宜,而更得樞密使的信任跟重用。